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古籍修复师付燕翠:
一天“补洞”8小时 我在金华修古籍

       付燕翠有着一份特殊的职业——古籍修复师,在浙江省金华市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清寂的工作氛围似乎与外面的热闹毫不相干,无论是被虫蛀的古籍,还是残缺的书画,只要经过她的妙手,都能重现光彩。
 

       “半路出家”的修书人 为古籍“续命”

       付燕翠是一名“80后”,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从事古籍修复8年。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爱。“小时候看到家里的书籍破损,我都会自己补一补。之后参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时,看到那些因虫蛀、脆化或霉蚀等原因破损的古籍,感到非常心痛,这也成了我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契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先贤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流芳百世,“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挺困难的,到外地找老师学习,一边摸索一边实操,一点一点积累经验”。
 

       “在别人看来,古籍修复好像很容易,把纸粘补上去就成了,其实哪有那么简单。”付燕翠近期正在修复的是一套清同治刻本《古音类表》(共四册),从6月开始着手修复工作,预计11月完成。这套书主要的问题是虫蛀比较严重,密密麻麻的虫洞遍布整张书叶四周,就像一张网。虫子啃食过的地方留下黑色颗粒状污渍,附着在虫洞的边缘,会造成“粘连”这一顽症。付燕翠会用自己制作的竹启子小心翼翼地将虫子的分泌物一点点刮掉。
 

       “你看,这些缝隙中都留有书虫的分泌物等,需要反复地清理干净,不然修补纸无法与之完全契合。”付燕翠将古籍书叶放至透光补书板上,这样能使破洞展示得更明显。然后,她一手执毛笔在待修复的古籍破洞处涂上糨糊,另一只手将修补纸迅速粘上填补,并用镊子将破洞外多余的部分清除,尽可能缩小修补纸与书叶的搭口。

       据付燕翠介绍,《古音类表》为竹纸,久置发黄,为尽量接近古籍书叶的颜色,配纸时她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染纸。“修复完的古籍书叶,除非文字已缺失,一般不容易看出修复痕迹,在透光的情况下才能较明显地看到修补过。”

       一天“补洞”8小时 习得“十八般武艺”

       “古籍修复需要细心和耐心,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很枯燥的事情,修复过程中,常常感觉自己是在与历史对话。”付燕翠说,通过自己的双手,让一段段封存已久的历史重现,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
 

       古籍从书库提取后,先给书的外形、破损情况等全方位拍照记录,然后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包含了古籍名称、类型、破损情况、修复方案等信息。接下来就是“十八般武艺”全上场:通过拆叶、编号、配纸、制糨糊、调糨糊、修补、平整、修剪、整理、装订等十几道复杂而精细的工序,使古籍重获新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残破古籍的页码残缺,或因前人装订时前后顺序的错放,或者重页。在拆书前,我们会用铅笔在书叶的不明显位置记下原书页码顺序,以便于修补完毕按照原书页码顺序装订成册。”

       古籍修复需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原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耐心、细心以及高度的责任感。“选配修复用纸则一定要注意其颜色、质地、帘纹、薄厚等因素。在我们实际修复工作中找到和原书叶一模一样的纸张有点困难,所以只能选配与原书叶相似、相近的纸张作为修补纸。”据付燕翠介绍,现在常用的大部分是专门的古籍修复用纸,有竹纸、皮纸、竹皮混料纸等,还有一些需要专门请传统手工造纸的师傅按古籍纸张的结构、原材料等进行定制。“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我们只得自己造纸。”
 

       作为古籍修复师,付燕翠每天80%的工作时间都在做“补破”,常常一天都保持着伏案工作的姿势,安安静静地忙活着自己手中的活,“前几天我还计算了,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6点,除去吃午饭的时间,全部时间拿来修补古籍,我最快能完成两张半的书叶”。

       据悉,金华市博物馆馆藏古籍有35599册,近四分之三需要保护修复。

       “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来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尤其是年轻人。”付燕翠谈道,现在已有不少现代技术、设备被运用到了这一传统技艺中,推动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发展。她期待今后能有不同专业的人才进入古籍修复行业,将技艺与文化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来源:浙江学习平台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