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
化“指间医术”为“纸间艺术”
古籍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记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古籍的作用至关重要。
古籍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然而,当看到古籍千疮百孔,古画破损不堪,纸张因酸化变脆、稍一触碰或翻阅就会掉渣破碎的情形,感受到几千年的民族瑰宝因损害严重无法示人和传承,怎会不令人痛惜?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古籍修复工作需要古籍修复师像国医圣手那样,施展“指间医术”妙手回春。时下,一批批80后、90后、00后的古籍修复师,以青春践行古籍保护使命,正积极参与到古籍修复工作中来。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化“指间医术”为“纸间艺术”,让古籍遗珍重焕青春,让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长存。
古籍本身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年轻人用青春和努力守护文化瑰宝。这个暑期,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大二学生、00后男生张巍耀没有被云南的美景与美食吸引,却被古籍吸引,主动报名成为云南省图书馆招募的古籍普查志愿者。取书、拍照、查看、登记、上传、还书……看似简单的流程,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册册古籍所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都深深吸引着他。在参与古籍修复的过程中,古籍修复为他写论文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他更加充满对古籍修复的探索热情和动力。如同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他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书在,文脉就在,文化亦在的文化感召力。
对古籍修复的理想信念和艺术追求,让年轻人奉献青春、甘当“书医”。古籍修复师修复古籍,就像医生治愈病人,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这项需靠细节打磨的工作,很考验修复师的责任感、毅力和心态。学习绘画专业的90后古籍修复师刘鎏对此深有体会,修复一部古籍不仅仅是修补纸张和装订,更要化腐朽为神奇,将酸化的古籍书页恢复到可阅读和可使用的状态。古籍修复工作要尽可能把时间沉淀下来的历史信息保持完整,通过细致入微的修复,延长古书古画的寿命。她将古籍修复比喻为医生治好了病人的感觉,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令她喜悦无法言表。
让古籍从纸上“搬到”电脑上实现可藏可用,不止于让古籍康复如初,还要精神长存。80后计算机技术专家吕亚峰努力让数字技术为古籍保护赋能,以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数字化技术能将纸质文献转变成电子文献,实现长期保存、复制、检索和查阅。现如今,自动断句标点、自动翻译、自动标引等技术在古籍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他利用科技手段保护古籍,进一步激活了中华古籍在新时代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保护古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年古籍修复师们凭借对细节的苛求和精湛的技艺,用指间才华的青年力量,呵护着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不仅将难以翻阅的古籍成功修复成可借阅的书籍,更是把古籍修复的水平提升到了“医者意也”的高度,用科技匠心赋予了古籍数字新生命。
来源:红网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