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让时光沉淀 让古籍新生

 

\

\

\

\

\

\

\
 

       夏日炎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里却一片清凉。

       从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江门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等前来的修复师们汇聚一堂,参加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修复技艺传习班培训,传习所导师、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邱晓刚老师一脸和蔼地悉心指导。

       培训室里只有纸张窸窸窣窣的声音。每个人都安然地沉浸在手里的“活儿”上。清凉不仅是古籍修复时所需要的适宜温度和湿度,更是这群修复师们安之若素的心境。

       修复古籍,是保护古籍工作的一环,也是图书馆的一项使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本文配图为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修复技艺传习班培训现场

       古籍修复  大致经过20多道工序

       按照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的学员在拜入师门时,都会有一个很正式的拜师仪式,学员行拜师礼,向师父呈拜师帖。仪式也是传承的一部分。正是有这些人,灵惠虚和,心细如发,日复一日埋首故纸,让时光沉淀,让历史活化,让古籍新生。

       《装潢志》中说,“古籍重装如病延医。”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形容他们是“古籍医生”,每天为不同程度受损的古籍“做手术”。修复古籍一个特别的做法是“补破不补字”,这是为了减少对古籍载体的损伤,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对古籍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不能随意“做加法”。

       古籍修复到底有多繁琐?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们介绍,一本残损的古籍从开始修复到最后修好入库,大致要经过20多道工序。

       拿到一本书之后,要拆线,拆完线之后标页码。标完页码之后是配纸,买的纸往往达不到要求,这就需要修复师自己染色。门口的一个柜子里放着几个装染料的瓶子,里面分别是:板栗壳、红茶、栀子等。根据所修复的原作的纸张色泽适量配兑。颜色要一次次地试,才能跟古籍保持一致。

       进入修复程序。首先要把需要修复的书页揭下来。很多古籍之前可能已经被修复过了,这需要把之前修复的纸再度揭开。这个过程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要一遍遍地用温水冲、一点点地揭开。

       开始补洞,要用到浆糊。浆糊也用传统的手工调。要根据纸的厚薄度调浆糊的稠稀度。看似简单,其实涉及了包括化学在内的各种知识。

       修补完了一本书,并不意味着工序就完了。还要裁剪,标准是书平口正,也很有讲究。因为修复的位置不同,有的地方相当于多了一层纸,需要敲平、压平,正常的话要压一个月左右。口正则需要书口墩齐,墩齐是个硬功夫。书页边缘多出的修补纸需要裁,不能不留边但是也不能留太多,离原作一根头发丝的距离最佳。修复师的剪刀使用得出神入化,前面斯文细致,到了这一步,手起刀落。

       古籍普查 建立广东全省古籍“户口本”

       “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包括古籍存藏、古籍修复、古籍普查、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古籍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08年3月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古籍保护是从“存藏”开始。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分为普通古籍和善本古籍,善本古籍中特别珍贵的,又可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立中山图书馆对所有特藏文献(包括古籍、民国书、现代新出的书)存藏都是以温度16℃—22℃;相对湿度45%—60%为标准的。而且古籍和民国文献入库前都会进行低温杀虫处理。为了确保古籍实体安全,会定期检查其存藏状况。

       保护古籍,要开展古籍普查,这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普查,建立广东全省古籍“户口本”。

       省立中山图书馆目前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的古籍有178种。年代最早的版本是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宋 王安石撰)。此书为王安石曾孙王珏编刻,乃临川文集较早刊本之一。元代即有修版,明初版片尚存北京国子监,后又递修印行,然犹存宋椠面目,且传世仅数部,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这么珍贵的古籍,如何保存呢?除了温度和湿度的严格控制外,“我们为包括古籍在内的特藏文献设置了专用的书库,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配置了专门的装具。”工作人员介绍说。

       古籍分级保护 有利于推进古籍保护

       古籍修复作用于每一本具体的古籍,对于古籍保护机制来说,建立古籍分级保护制度非常必要。

       2008年以来,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完成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全省共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5家单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342部古籍入选第一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组织完成两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共23家单位、1864部古籍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先后出版《广东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广东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再生性保护古籍 推进古籍地方文献的数字化

       据悉,对于地方文献的梳理和保护也是古籍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以区域文献和专题文献为中心,策划实施“广东省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完成多项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继《广州大典》(520册)之后,先后编辑出版多种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先后荣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结合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和文献缩微业务,持续推进古籍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分别自建“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合建“《广州大典》数据库”(收录广州历代古籍3000余种)。积极参与中华古籍影像和全文数据库建设,促进古籍数字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此外,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连续在全省范围内联动各地图书馆组织开展“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等多项活动,围绕古籍保护举办过多种主题讲座、展览。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保护。

       修复室的架子上摆着一些拇指大小的线装小册子。原来这些是心灵手巧的修复师们利用古籍修复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小小线装书。别看小,但每一步都不含糊,严格按照古籍的样式来。日常也会有一些活动让读者亲自来体验书籍装订、金石传拓等,感受古籍,热爱古籍,保护古籍,传承古籍。

来源:广州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