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古籍保护再认识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2007年实施至今已有17年历程。202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明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方向,对全国古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古籍保护是古籍工作的重要一环。随着古籍保护传承利用的深度推进,以及 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新时代古籍保护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现特邀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就建立大保护理念、筑牢古籍保护基础、推进古籍数字化、智慧化工作撰专文谈有关古籍保护的再认识,以飨读者。

       一、建立“大保护”理念

       近年来,古籍界关于设立“古籍保护学”的讨论十分深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多年举办“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古籍保护学科内涵、外延和实践进展。202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内涵及二级学科组成有了明确指导,将“古籍保护与文献学”纳入一级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明确要求,“古籍保护与文献学是探索古籍等文献遗产采集、修复、管理与开发利用规律的学科,旨在探寻蕴藏于各种古籍中的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规律性,实现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主要培养方向包含整理与典藏、保护与修复及开发与传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古籍与文献遗产的普查、鉴定、整理与编目,载体与记录媒介的结构和衰变、收藏环境控制、馆藏日常维护、载录格式转换、数字化保护、再造与活化利用、保护管理、修复技术与方案、保护职业伦理等。”这标志着古籍保护学科正式建立起来。
 

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

       古籍保护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自然科学领域的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等,人文科学领域的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管理学领域的图书、情报、档案、文物等,以及艺术学、非遗技艺等都与古籍保护有关。上述每个学科都不能完全涵盖古籍保护。如归类于人文学科的古典文献学已经越来越多地与数字人文相结合,但进一步和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学科结合还不太可能。目前,很少有人综合性地进行古籍保护研究,只在少数领域比较深入,这是业界一直呼吁建立古籍保护学科的关键。但古籍保护学科内容又被不断解构、进入其他学科,说明古籍保护已经得到了更多学科的重视。其实,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等,本质上都是古籍保护传承。古籍保护学科带有一种全景式、交叉性的特点。

       古籍保护是以古籍为对象,研究造成其损坏的理化、生物、材料机理,或造成其损毁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延长其寿命,再造其生命,活化其内容,传承其思想的行为。现在业界普遍谈的是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其实也是以“传承”为目的的保护,在概念上三者还存在相互包含、界限不明确的地方。考虑到古籍兼具书籍、文物、档案三方面特质,我个人觉得古籍保护用本体保护、信息保护和文化保护来界定会比较好。

       本体保护是针对于“物”的保护,是呼应文物保护的。基于本体的保护,会对古籍原生性保护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以前古籍修复时可以装裱、做金镶玉,改变古籍册数。可以描栏画线、补字裁边,现在要基于文物本体进行保护,就要尽可能保留文物本来的样子
 

修复师对古籍进行本体保护

       信息保护与再生性保护有关,但范围要大些。我们可以把古籍的形式和内容比作一个信息池,长期以来,大多数古籍已经成为“一潭死水”。古籍活化就是让信息池里的信息流动起来,形成涓涓细流、瀑布激流、大江大河。在信息保护中,古籍影印要强调“真”,真实反映古籍的形制和内容信息。古籍整理也是信息保护的重要范畴,对古籍进行标点、注释、校勘、翻译、提要等,让当代人看得懂古籍,让人传播古籍。信息揭示和传播,也是信息保护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指缩微、影印、数字化等影像转换,还包括对古籍信息进行知识化、结构化拆解与合并,让信息可利用、好利用,有更丰富的连接和呈现。最关键的,还是要保证信息之“真”。

       文化保护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是古籍保护过程中的文化传统保护和古籍所蕴含的学术思想、精神价值、民族情感的体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古籍在历史上的抄写、刊印、装帧、材料、传播、接受、阅读、典藏、保护、贸易、聚合流散等,在书上都有信息、痕迹,在古籍相关领域形成了文化传统。图书馆古籍保护管理就有很多规矩和传统,成为行业文化。对于行业文化,我们在继承中要根据科学发展和现实需要进行扬弃,守正出新,在科学基础上,形成现代的新文化。

       要有意识地把本体保护、信息保护和文化保护结合起来。过去许多文化大家都是兼顾三者的,如郑振铎先生在上海“孤岛”抢救保护了大量珍贵古籍,交给图书馆庋藏;同时也做了大量古籍收藏、整理、研究、出版、管理工作,开办培训,培养人才。张元济、顾廷龙等前辈文化大家,也都是把抢救文献、整理研究、出版传播与岗位育人结合起来,实际上做的就是完整的古籍保护。我认为要把古籍保护的链条加长加宽,建立“大保护”概念,让更多整理、研究、出版人才加入到古籍保护队伍里来,把典籍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好,这是培养文化大家的重要手段,也符合党中央和人民对古籍工作的期待。

       二、打牢古籍保护基础是永恒话题

       2007年开展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国家古籍保护工程,更是当今古籍保护的着力点和重要命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所要求的全国古籍普查(包括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改善古籍存藏条件、抢救修复珍贵古籍、大力培养保护人才、促进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和科技应用、推进古籍影印和数字化传播、做好古籍保护宣传推广,在新时代都得到了加强和提升,通过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全国开展古籍保护指明了方向。古籍保护是个长期工作,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

       2021年,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公藏古籍存藏底数基本摸清。目前,《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在陆续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已经启动;中华古籍普查基本数据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已经开通并逐步更新完善;《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数据库也即将建设完成。全国100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古籍库房。库房设备设施装具、温湿度控制、水火虫霉光尘的预防能力都得到质的飞跃,古籍收藏单位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现代化、智能化管理也得到了提升,使全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古籍得到了有效保护。

       全国普遍开展了古籍抢救修复工作,修复古籍达到400多万叶,许多珍贵古籍如敦煌遗书、西夏文献、永乐大典、宋元明清善本、古代拓本舆图、少数民族古籍等都得到了修复,恢复了光彩,延长了生命。在修复过程中,通过培训班、传习所和中高等院校科班“三位一体”的培养,全国已有千人古籍修复队伍活跃在修复一线,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半数以上。古籍修复从技艺修复转向科学修复,基本解决了修复人员严重匮乏和修复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

       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开展古籍影印和数字化扫描,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前相比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仅国家图书馆每年提供出版的古籍就有3000多种,几乎是每年开发一部《四库全书》的规模。举世瞩目的《永乐大典》和敦煌遗书正在仿真高清影印出版;古籍数字化以“中华古籍资源库”为例,发布古籍影像达到10.4万部,超过2640万叶。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元明清善本、《永乐大典》和敦煌遗书等都得以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出来。
 


       古籍宣传推广工作从图书馆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160多个。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册府千华”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文津讲坛、国图公开课、《中华传统百部经典》、古籍保护进校园等活动形成品牌。《国宝档案》《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古韵新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一馔千年》等大众传播专题节目纷纷挖掘古籍内容,推广古籍保护,全国数十亿人次收看古籍传播类节目,对古籍保护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3年江苏扬州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现场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说明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走的路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
一步。古籍保护是持续不断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是永恒话题。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古籍普查后书目数据和古籍资源整理发布、古籍库房环境改善、珍贵古籍修复、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保护学科建设、古籍数字化和整理工作、古籍保护推广等工作,是全国古籍界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使命,应该牢牢把握,真抓实干。

       三、结合“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古籍数字化和智能化新型管理和服务模态

       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完整保护传承存世古籍的时代,国力和技术都已经成熟,在这个时代从事古籍保护工作,深感骄傲!其核心是可以依靠古籍数字化、新质存储和万物互联,实现中华古籍的永久保存和价值再造。

       当今时代是数智时代。数智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其本质是万物互联。“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工程,是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基础上开展的适应数智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文化工程,按照“1+3+N”的思路,即打造云服务平台、大数据集中仓储、资源管理系统、多维知识融合系统,以及多种管理和展现模式,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关键。古籍纳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惠民为目的”,在古籍影像扫描、文本数字化前提下,进行多维度知识挖掘、标引、连接,通过价值提炼、效率赋能,形成智能化检索—知识核心构建—无限情景表现的古籍智能化管理和服务。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立了把“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放在古籍智慧平台和古籍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在2024年转移支付经费上作出部署,从而正式开启了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协助文化和旅游部拟定了《古籍智慧化平台方案》《古籍数字化和知识标引规范手册》《古籍数字化选目工作方案》《古籍数字化权益机制建议方案》等,并在全国各省文旅厅和省级图书馆征求了意见。古籍智慧化平台将采取古籍大数据分步建立、集中仓储、自动OCR、自动标点、自动校对、深入标引和全文检索模式,打造真实反映古籍版本差异的原始级 +实用级的双层PDF文本呈现和检索。同时,通过深度标引、内容关联、知识发现和工具开发,建立古籍核心知识中台,从而促进专题库开发和无限情景表现。
 

1月26日,东巴文汉文合璧《创世纪》知识库暨“中华古籍资源库”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座谈会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解决古籍藏用矛盾吹响了号角。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牵头全国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了多次古籍数字化发布,发布古籍13余万部件(含国图参与联合发布的古籍3.6万部件)。古籍数字化和智慧化是当前热门话题,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古籍数字化、智慧化应该进入前沿科技和新质生产力范畴,是有效解决古籍藏与用矛盾,促进国家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好方式。

       2024年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打造古籍智慧化平台和古籍资源建设的关键一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在发挥智慧图书馆“国家中心”的作用,研制古籍智慧化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古籍优质资源建设和仓储系统,打造古籍重要专题知识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古籍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一定能够结出硕果。
 

来源:“古籍保护”微信公众号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