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
古代祭祀中的“牺牲”
“牺牲”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即色纯体全的祭祀牲畜。这些牲畜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此“牺牲”又称为“牢”。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又有“少牢”“太牢”之分。譬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又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那么“少牢”“太牢”具体是什么“牺牲”呢?
《陔余丛考》卷三《太牢少牢》云:“《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羊豕也’”“《礼记》‘太牢’注‘牛、羊、豕也’”。由此可知羊与猪(即豕)称“少牢”,猪、牛、羊称“太牢”(还有一说是马、牛、羊)。为什么古代要明确区分“太牢”与“少牢”?这是因为祭祀在当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王制》还特别规定:“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后来演化为专供帝王祭祀社稷之用,但最初并不是。《山海经》详细记载了每座山山神的祭祀礼仪,其中有许多山神祭祀用的都是“太牢”。
来源:语言文字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