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新书收藏
 

新时代图书馆古籍资源转化的思考

 

       古籍文献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轨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古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古籍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图书馆作为古籍文献集聚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古籍工作的部署,大力开展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让束之高阁的古籍文献走向大众,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大众有机会汲取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营养。

       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意蕴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文化。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的开展,使古籍从“文物性”向“文献性”转化,读者可不受时空限制地检索和阅读古籍;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的开展,使古籍资源的内容精髓被提炼,读者可随时随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促进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古籍文献因年代久远并易受虫蛀、老化、絮化等影响,一旦遭到损毁便不可逆转。随着科技的发展,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可以采用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让古籍文献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对古籍文献形成再生性保护。

       实现古籍信息公平获取。古籍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普通读者只能在古籍收藏机构如图书馆里接触书籍。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的开展,使古籍资源更容易被检索、阅读和理解,让不同地区的读者有更多同等机会获取古籍资源。

       图书馆开展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的路径

       加强古籍数据互联,实现资源汇聚共享。目前,各类图书馆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古籍数据库建设等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工作。图书馆在尊重知识产权和国际通行规范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数字人文领域的技术,打通资源和发布平台,构建去中心化的古籍资源库,将资源整合汇聚起来。同时,根据数字化资源,建构相匹配的目录,实现古籍资源库文本内容、图片内容和影像内容的联通使用和一站式检索;还可采取数据库转换等方式,实现不同类型古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此外,可利用AR技术将纸质古籍及古籍音频、视频、超链接、社交媒体等形态聚合到一个阅读工具和平台上,为读者提供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和知识传播,从而达到古籍数据互联、资源汇聚共享的目的。

       加强古籍知识化资源建设,实现深度数字化。在古籍知识化资源建设要求上,图书馆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将古籍知识化,自动识别人名、地名、时代名、书名等,使古籍由篇章变成知识点,便于使用查找。同时,还应收录前人在整理古籍时留下的序言、题跋、校记、书目提要以及年谱、志书、类书、政书等内容。在古籍知识化资源建设类型上,图书馆要构建古籍知识化资源库,根据古籍学习者需求,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研究型古籍知识化资源建设,为研究者深度研究、解读古籍专题知识提供服务。同时,还应开展古籍版式、装订版式、古籍结构、古籍装帧、古籍分类、古籍版本、古籍鉴定和修复等方面内容的知识化服务,为学习者了解古籍、阅读古籍提供服务。依据大众阅读古籍需求,注重开展经典古籍知识化资源建设,面向社会大众推广经典古籍的阅读。

       加强古籍数字阅读推广,传承特色文化知识。图书馆在构建古籍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数据库的基础上,打造古籍数字阅读媒介矩阵,开展古籍数字阅读推广,依托馆藏古籍特色资源,提炼地方特色内容,构建展现地方特色的古籍数据库,利用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数字阅读媒介,开展古籍数字阅读推广活动。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开通古籍阅读推广专区,传播具有特色的古籍资源。随着AR/VR、5G、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构建虚拟古籍阅览室、古籍VR阅读资源库,开展沉浸式、想象式、交互式古籍数字阅读推广;还可搭建虚拟图书馆服务空间,组织多模态古籍知识资源开发与挖掘,构建元宇宙阅读场景,开展元宇宙古籍阅读推广。

       深耕古籍文创开发,探索古籍展示新模式。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平台,提炼古籍IP元素,寻找文创产品和古籍元素的契合点,开发具有感官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等功能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古籍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场景渠道进行立体化营销宣传,提高古籍文创的影响力,让古籍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大众生活。

       强化古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古籍人才队伍。目前,图书馆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和古籍数字化人才匮乏问题较为突出。要补齐人才短板,高校等教育机构要设立古籍保护学科,培养古籍转化利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图书馆学会可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推出全国古籍转化利用人才培训工程,建设古籍整理、转化利用、研学一体的培训平台,培养图书馆古籍人才。图书馆可根据实际,向高校招聘古籍转化利用人才,制定古籍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古籍人才,并从考核机制、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等方面为古籍从业队伍解决后顾之忧。

【作者系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项目编号:2024TQ06)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系中国图书馆学会科研项目“公共图书馆精细化阅读推广研究”(项目编号:2022LSCKYXM-FZZ-ON002)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