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刻书杰作:《汉唐秘史》
明代藩府刻书活动历史悠久,自明初一直持续到明末,刻书藩府遍及全国,如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四川等,藩刻书籍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多数很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汉唐秘史》二卷,明刘三吾讲述,朱权编辑,建文四年(1402)宁王朱权北平(今北京)刻本。全书开本30×19.8厘米,板框25.4×16.3厘米,半页十三行二十二字,大黑口,对黑鱼尾,四周双边。卷前有建文(三年)辛巳燕王朱棣序和建文(四年)壬午安王朱楹序。此书刻印良好,具有典型的明初风格,存世稀少,仅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和安徽省博物馆四家有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本卷前钤有“书带草堂”、“古歙遗民”、“师山后学郑旻”方形朱印。
建文一朝流传文献极少
洪武二十九年(1396),肃王朱楧、宁王朱权等五王奉朱元璋之命,根据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于经筵上讲述的汉唐两代史事,以编年体例重新编修成书,标以甲子,于每年之下直书其事,并考其始终得失之由,至建文三年全书编成。建文四年,宁王朱权被燕王朱棣软禁在北平(今北京)时将其刻印成书。有明一代,建文一朝时间极短,仅有四年,加上明成祖朱棣对忠于建文帝的文人和官员实行严厉的镇压与打击政策,所以建文朝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极少。《汉唐秘史》作为少数几部建文年间流传下来的书籍之一,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刘三吾(1313—1400),湖广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元末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洪武十八年召为左赞善,旋迁翰林学士。以博学善属文,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皆由其刊定。洪武三十年坐会试所取皆南方人,以老免死戍边,至建文初召还,旋卒。著有《书传会选》、《坦斋文集》。
宁王朱权博学好古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宁王,国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宁城一带),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朱权博学多谋,因明朝严苛的藩禁政策,晚年深自韬晦,自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于书无所不读,旁通释老,尤深于史。著有《通鉴博论》二卷、《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神奇秘谱》三卷以及戏曲《私奔相如》等。宁王朱权的刻书也很多,《明诗综》中称其“博学好古,诸书无所不窥,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据《中国古籍版本学》统计,朱权的刻书有22种,主要包括《通鉴博论》、《汉唐秘史》、《文谱》、《诗谱》、《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琼楼雅韵》、《琴谱》、《重编海琼白玉蟾文集》等。其刻书质量上乘,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明代藩府刻书活动历史悠久,自明初一直持续到明末,刻书藩府遍及全国,如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四川等,藩刻书籍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多数很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汉唐秘史》是宁王朱权早期刻书的代表作,书内有大黑口,具有典型的明初刻书特点。现根据文化部颁布的《古籍定级标准》,定为二级甲等古籍,收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列第03784号。(方学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