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
古人的掌中书——巾箱本
巾箱本是指中国古代刻印的版框开本极小的书本。其外形袖珍精巧,可以被放置于专门收纳头巾的箱箧之中,便于携带收藏,遂称巾箱本。
巾箱本之名,不始于有刻本时也。巾箱藏书最早见于葛洪集《西京杂记》二卷,序云:“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始甲终癸,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今钞(抄)出为二卷,以裨《汉书》之阙。”尔后葛洪家遭火,书籍尽毁。此二卷因藏于巾箱中,故得留存。
后世多将南齐王萧钧视为“巾箱本第一人”。据《南史·齐衡阳王钧传》记载,萧钧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一时蔚为风潮。其后,南朝梁元帝萧绎起而效尤,仿照萧钧作法,抄写袖珍小本,巾箱本文本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史部、子部及集部类图书均有涉及。
至南宋,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书籍的出版流通愈益快速,书坊始以刻本之小者为“巾箱本”。此时的巾箱本虽无固定尺寸,但明显较一般开本更为袖珍。由于方便携带收藏、制作成本低廉等特性,巾箱本成为大众喜爱的随身读物形式。清末,石印、铅印传入我国,石印或铅印小册成为文人选购书籍的另一种选择。
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