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佣书之一
“写本书”与“佣书业”
唐末五代前,雕印图书技术还未成熟,我国书籍皆靠笔墨手写而成。这些书即为“写本书”。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技艺》中说:“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从图书生成、传播方式角度讲,我们把先秦至唐末这段时间叫作“写本时代”——一部书如欲复制多个副本流通,只能靠抄写完成。《旧唐书》由五代后晋官修,其中《经籍志》是一篇图书目录,著录了从先秦至唐代的部分典籍,其篇尾说开元时,凡四部库书共125960卷,皆用益州麻纸抄写;藏于集贤殿的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史库钿青牙轴,子库雕紫檀轴,集库绿牙轴——以示区别。这些书籍皆为纸质行楷“写本书”。
如此巨大数量,由谁抄写的?由书佣,即社会上贫穷的能识文断字的人,他们受雇为官府、私人、寺观、书商等抄书,靠此获酬。因其规模庞大,每日受雇抄书,故形成“佣书业”。这种以手写方式生产、复制书籍的行业,肇于汉代,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衰落于五代时期。
从理论上讲,自图书产生后,就有了传抄者,先秦诸子作品以及《离骚》《史记》等经典,皆靠手抄传播。西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汉书·艺文志》),这里的“写书”就是为政府抄书,以换取工钱;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将上万卷政府藏书整理后,雇人缮写,那些缮写之人就是佣书者。
对于佣书业,《后汉书·班超传》中有明确记载:“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曰:‘大丈夫无它智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左右”即指与班超一同为官佣书者,此乃“投笔从戎”之出典。这是正史中关于佣书的首次记载。东汉侯瑾《皇德传》又记:盖晋,敦煌人,“贫为官书,得钱足供而已。”“为官书”即为官佣书。
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佣书业盛极一时。据《三国志·吴书·阚泽传》记载:阚泽,会稽山阴人,历代务农,嗜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班超、盖晋是“为官佣书”,官府出资,雇人抄写;而阚泽“为人佣书”,是私人付钱,雇人抄书。可见,这时佣书已不限于官府,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从“写本书”的出现到“佣书业”的兴盛,是图书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陈德弟)
来源:今晚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