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报刊
 

大连图书馆入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藏书系列展:《(正德)姑苏志》六十卷


《(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明王鏊等纂修,明正德元年(1506年)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1661。

       王鏊(1450年—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人称震泽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卒赠太傅,谥文恪。著述有《震泽集》《震中长语》等传世。

       《(正德)姑苏志》共分为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沿革、分野、疆域、山、水、水利、风俗、户口土产、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坛庙、寺观、古迹、冢墓、人物等共六十卷,在苏州方志史上,正德《姑苏志》是名志的代表。该志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繁简得中,考核精当”。

       姑苏,即今日之苏州。明代苏州有二部府志,第一部刊刻于明洪武年间,其后的百余年时间里“纂辑久阙”。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曾任礼部右侍郎的吴宽等人曾发起纂修府志。吴宽,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的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他为苏州府志的裁定功不可没,“积箱满案”,然未及成书便离世。

       《(正德)姑苏志》是明代苏州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府志。林世远为苏州知府时,将以往数任编纂而未成之稿交给丁父忧在家的王鏊,请其进行裁定。王鏊总纂此书时,与包括其学生文征明、祝允明等在内的郡人士绅等,整合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和洪武《苏州府志》,再参照吴宽遗稿等各家著述,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七月开始编修,至次年修成,历时八个月,并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刊刻。如此修志过程,充分体现了方志纂修的连续性与传承性。

       王鏊,《(正德)姑苏志》的主纂人,博学有才又居官清廉,他的学生唐寅赞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而心学创始人、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学者王阳明的评价则简洁明了:完人。

       “完人”王鏊自幼履历便不平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诗,十六岁时随父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每写出一篇文章,就被国子监诸生争相传诵。明成化十年(1474年),二十四岁的王鏊于乡试中拔得头筹,中了解元;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二十五岁的王鏊取得礼部会试第一名,中了会元;同年殿试时中了一甲第三名,王鏊成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探花。至此,古代学子科举考试最高理想——三元及第,已几乎被他实现了,如果忽略殿试时未取得第一这小小遗憾的话。

       王鏊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太子太傅,称其位极人臣不算过,但他却居官清廉,世人称之为“天下穷阁老”。在其位时,他与当时的朝廷大蠹——以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抗争,竭力相救那些被戕害的文臣,保护了很多人。然而吏治终究大坏,不可挽救,王鏊知其不可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辞官返乡。此后他居乡十五年间,于家中著书、与门生唱和,不论廷臣如何举荐,都不再复出。

       苏州现有王鏊祠,位于景德路274号,1995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来源:大连图书馆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