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典籍博物馆:
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贡献力量
国家典籍博物馆外观。供图: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国家级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创新阅读服务方式、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宗旨。2012年7月,经有关部门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国家典籍博物馆”牌子,并于2014年9月对公众开放。开馆以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集合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优势与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特长,先后举办了180余场展览和数千场社会教育活动,涵盖中国文字、珍贵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主题,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全民阅读、推进古籍保护的宣传和普及,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挖掘古籍价值,宣传古籍保护
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密码。国家典籍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等系列展览,集合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的国宝级典籍珍品,包括甲骨、简牍、金石拓片、善本、手稿、舆图等多种类型,全面展示中国文字、典籍发展历程,挖掘典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廉政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内容,并与当代的治国理政、道德规范、科技发展相结合,展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让珍贵古籍所蕴含的历史经验能够为时代所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智慧源泉。与此同时,持续多年打造经典社会教育课程“典籍课堂”,将本馆的展览展品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知识讲授、互动体验项目、实地展厅讲解、经典作品汇演等多种授课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大众了解典籍文化。
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普及。策划“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等多个古籍保护及修复类展览,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古籍修复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科普古籍修复工具和修复流程,多角度展现修复师们的妙手巧艺。设计“保卫善本”“古籍修复场景复原”“修复纸样体验”等小游戏和互动项目,引导观众在游戏互动中了解藏书文化,掌握古籍保护知识;开设“古籍守护者”“古籍修复奥妙多”等古籍修复体验课程,帮助青少年了解古籍破损的形式、古籍修复技艺流程、古籍修复的意义等,让古籍保护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
“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展厅。
供图:国家图书馆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记录传统,创造了卷帙浩繁的典籍,虽屡遭磨难,几经沧桑,依然靠着收藏、传播、校勘、抄刻等方式传承着中华文脉。《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224册,是珍存《永乐大典》最多的机构。国家典籍博物馆先后策划了“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等主题系列展,不仅详细介绍了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巨著的编修始末、版式外观、聚散流变,还梳理了自明代中期至今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文献,让诸多佚文秘籍、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的伟大成就。展览还重点讲述了为将《永乐大典》传承后世而奔走努力的名人事迹,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围绕大典进行的搜集、保护、修复、出版等工作,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捐献。
“甲骨文记忆”展中模拟古代甲骨占卜的互动场景。供图: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35651片,为甲骨存藏最多的机构。国家典籍博物馆特别策划了“甲骨文记忆”展览,通过故事引导,人物串联,结合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互动科技,深入浅出地引出甲骨的发现历程,讲述甲骨文的刻写方法、重要价值等,揭开其作为占卜之物的神秘面纱,带领大家一起探寻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世间百态,使各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够了解作为汉字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甲骨文,感受由甲骨文连接的从古到今的传承。
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献,先后策划了“不朽的长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献展”“钢铁长城——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馆藏文献展”“《共产党宣言》专题展”等多个展览,以文献为证,让历史说话,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文化,引导观众在文献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发挥了文献史料在历史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增强交流互鉴,诠释中国故事
国家典籍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就始终致力于彰显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风采,开辟向世界展示中国典籍文化的国家级窗口。
“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中对帕尔米拉遗址的部分还原。供图:国家图书馆
先后引进了“世界插画大展·国际安徒生奖(终身成就)50周年展”“动漫原画特展——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等优秀展览资源,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多样的、珍贵的外国文物,引发中国观众对相关文化、文明的广泛关注,参观场面火爆,部分展览甚至应观众强烈呼吁作了延期。
推进与国外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与大英图书馆联合举办的“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除了展出英国标志性作家拜伦、莎士比亚、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狄更斯等人的手稿和早期印本,还首次将这些作家作品的中文译本、改编本、评论书籍或稿件等与原作手稿联袂展出,配合展览推出“我从剧中来”“福尔摩斯的假期”等活动,并同期策划“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双展联合展出,不仅延续了两馆之间友好合作的传统,更彰显了中英文化交流互鉴的恒久魅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成为国际文化合作的典范。
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将在国内屡次获奖的“甲骨文记忆”展输出到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巡展,在展示甲骨文和殷商社会风貌的同时,还特别融入与当地文化文明的对比与联系的内容,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宣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展陈手段,提升互动体验
“《共产党宣言》专题展”中的“《共产党宣言》国际传播”互动书架。
供图:国家图书馆
积极探索将古代典籍及文物依托现代技术的表达方式进行场景还原和科技互动,诠释典籍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播文化知识。在“甲骨文记忆”展中,专门设立了一个虚拟甲骨占卜互动巨型龟甲模型,结合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和人体动作捕捉系统,立体还原甲骨占卜场景。在“《共产党宣言》专题展”中设立“《共产党宣言》国际传播”互动书架,观众站在陈列有 162册各种语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的巨型书架前,低头通过触摸屏可选择《共产党宣言》的多种版本,选中后触发周围灯光流动,随后书架将逐层点亮红光,最终红光熄灭后,选中展品对应书架的灯光会缓缓亮起,带来极强的沉浸观感。
系统梳理典籍和展览资源,制作“甲骨文记忆”“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等展览的虚拟展厅,推出《天工开物》等珍贵典籍的数字藏品,录制重点展品微信语音导览,策划“说文解字”“典籍的演变”“名家带你临大典”“《永乐大典》知识互动”“一字博士”等小游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为观众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
活化经典传播,扩大文化认同
在2019年推出了国内首款面向大众的博物馆“线上H5+线下真人NPC”展览实景解谜游戏——“古籍保卫局”之“山海社的宝藏”,将有关古籍善本等传统典籍知识重新解析组合,融入精彩而有趣的解谜情节中。该项活动提供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全新文化服务方式,线下活动场场爆满,参与者几乎覆盖了能够进入博物馆的所有年龄层;随后,开辟了实景解谜游戏线上版,让更多观众能够参与其中。很多游戏参与者为更快地寻找答案,常常现场自发组团或聚众探讨,并在游戏结束后主动去参观展览,详细了解背景知识。这种在博物馆区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交流,并通过群力合作完成任务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对公众高高在上的知识输入模式,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交场所,让公众在解谜通关中获取了知识,在交流沟通中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展出的《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辑明内府抄本卷3003—3004“人”字册。供图:国家图书馆
依据“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开发了五幕戏剧——《不一样的看“典”》,采用沉浸式讲解方式,以戏剧表演来诠释展览内容,让观众从看展览、听展览到体验展览,并在金牌课程“我是小小讲解员”中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进行了定制改编,让参与的学员能够在戏剧表演中了解《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典籍的种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国家典籍博物馆将继续深入挖掘典籍中的历史经验,汲取典籍中的智慧,推动古籍的保护和创新性利用,让中华民族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展现新时代风采,不断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