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云南出土大量简牍封泥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一处周代至秦汉时期的大型遗址,是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与临近的石寨山墓地共同组成“石寨山大遗址”。
2021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泊所遗址中的上西河村西南地点、上蒜第一小学北侧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
2021至2022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在位于河泊所村东约1公里的上蒜一小附近,2300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发现了汉代的房屋、灰坑、水井、河道、道路等重要遗迹500多个,出土铜器、铁器、骨器、玉器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
在北侧发掘区内还发现了疑似大型建筑的房屋基址,其中方形的房址揭露面积已达450余平方米。
北侧发掘区中央还发现一条东西向12米左右宽的道路,铺设有瓦砾、陶片、石子,路边发现有铜泡钉、盖弓帽等小型车马配件。
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介绍,通过2014年以来的考古工作,把滇池盆地从新石器晚期、商周时期到秦汉长时段的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滇池盆地里面可以看到,文化从多元向一体的一个转变。
河泊所遗址的重要发现实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古滇”的记载。云南自古为多民族地区,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汉武帝以兵临滇,滇王投降。汉朝既设置益州郡,又“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在河泊所遗址,发掘区北侧的河道堆积的灰烬层中,集中发现了500余枚封泥,专家推测这里或为文书、封泥集中销毁的场所。其中官印封泥包括益州郡太守及下辖24县中的18个县级长官封泥,私印封泥为具体的人名,与官印封泥同出,可能为官员的姓名。
在南侧发掘区,专家初步清理了字迹明显的简牍残片200余枚,写有“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等内容,推测为官方文书。
考古工作者在检查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正雄表示,河泊所遗址考古新发现,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大量行政、司法简牍与官印封泥是汉代中央政府在云南行使治权的体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来源:新华社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