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鹤山书院藏书10万卷宋代全国藏书最多
全国藏书最多 藏书10万卷
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体制。在中国书院史上,蒲江鹤山书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建于1210年,为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魏了翁在蒲江老家守丧时所建。魏了翁曾两度在此授业,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其中亲自讲学四五年。魏了翁不但自己讲学,还延请当时著名学者讲授其间。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所教生徒参加省试,“十而得八”。
魏了翁开办鹤山书院,时间长,授徒多,使“蜀人尽知义理之学”,极大地提高了四川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在长期的教学和学术活动中,还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该学派将蜀地的三苏蜀学与洛阳的二程洛学这全国两大学术流派融合在一起(即著名的“洛蜀会同”),使宋代蜀学与理学均发展到新的高度。
鹤山书院最著名的是它的藏书,达10万卷之巨,超过宋初崇文院国家藏书8万卷的规模。据学者考证,在整个宋代,尽管书院不少,但藏书上万卷的书院仅4所,鹤山书院的藏书量为宋代全国各书院之首。
继蒲江鹤山书院之后,魏了翁又在湖南靖州创办一所鹤山书院、在四川泸州创办穆清书院(清乾隆年间正名为鹤山书院)。他的弟子及后人承续其事业,又在江苏苏州和四川眉山、邛崃等地创办鹤山书院。
私家藏书楼 堪比天一楼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是宁波天一阁,新中国成立之初,存书1.3万卷。而民国时期成都的贲园书库则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保存古代典籍最多、最好的私家藏书楼。深入贲园书库的,有著名学者顾颉刚、陈寅恪、马季明、朱少滨、蒙文通,书画大家张大千、叶浅予等,一时成为民国时期成都最重要的文化重地之一。
贲园书库位于骆公祠街(今锦江区和平街,四川省图书馆宿舍所在地),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24年。书库主人是清末民国藏书、刻书名家严雁峰、严谷声父子。
严雁峰是陕西渭南人,先世为盐业富贾,入川就学于尊经书院,屡试不第,遂以搜求典籍、校刻古人著述为己任。在世时,收藏书籍达11万卷之多。去世后,养子严谷声进一步光大了他的事业。至新中国成立时,贲园书库收藏线装书逾30万卷,其中善本达5万卷,连同珍藏的书画、碑帖、文物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现藏于四川省图书馆)。
贲园书库的藏书经、史、子、集四部齐备,有的种类藏书比《四库全书》还多。其中方志收录较全,有宋、元、明、清地方志2800余种,新中国成立前流传全国各地的著名县志均有收藏。
元代官员出私财捐建三大书院
成都地区书院发展较早。南宋时,虞刚简在成都合江亭一带创沧江书院,是南宋中期全国讲学中心之一。
元朝统治阶层对汉文化十分崇敬。驻守成都的蒙古族人都元帅纽璘,曾出私财建文翁石室、扬雄墨池、少陵草堂三大书院。并在东南各地收购图书30万卷藏于书院之中。其中草堂书院的藏书达27万卷之多,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契丹族 “诗书名将”述律杰(又译作舒噜多尔济)曾捐出在成都的私宅,以及在新都的10公顷田产和家童20名,全力资助石室书院的修建。并“割俸购书”,使石室书院“经史百氏无外求者”,“风采耸动天下”。
明代中后期,成都的书院进一步发展,府治范围内已建有书院17座。这些书院的选址和名称大都以名贤遗址为之。最著名的是成化年间在成都府治东门外所建的潜溪书院 (宋濂墓附近)、在郫县城西外所建的子云书院 (扬雄故里),弘治年间在杜甫草堂旁所建少陵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