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伟大也要有人懂

 

鲁迅推崇《儒林外史》

 

鲁迅最推崇的小说,无疑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从来的古典小说,都未能像《儒林外史》那样,得到鲁迅那么多的赞誉、那么高的评价。从来的古典小说的作者,都未曾像吴敬梓那样,让文学家兼思想家的鲁迅如此推崇。

 

鲁迅认为,《儒林外史》问世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换言之,《儒林外史》诞生以前,还没有一部小说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讽刺小说。鲁迅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可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巨著。

 

1935年,鲁迅曾经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里,针对一些看不起《儒林外史》的人,不无讽刺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伟大也要有人懂。

 

鲁迅讽刺了那些看不起《儒林外史》的人们,蔑视了他们的蔑视。几十年过去了,知道并喜欢《儒林外史》的人越来越多了,《儒林外史》的研究、吴敬梓的生平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儒林外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与《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依然是不成比例的。《儒林外史》研究的规模不仅远不及与它同时诞生的《红楼梦》,而且也比不上其他几部古典小说名著,如《聊斋志异》《水浒传》。可以说,《儒林外史》的伟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的话果然不虚!

 

《儒林外史》之所以使鲁迅如此推崇,自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鲁迅一贯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而《儒林外史》的伟大,首先就在于它那无情的、深刻的真实。从未看到小说的作者具有吴敬梓这样撕开假面、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巨大勇气;从未看到小说的世态描绘像《儒林外史》这样接近真实的生活。在清代,《儒林外史》被人视为洞察世态人情的教科书。在卧闲草堂刻本的评语中,就有当时人这样的评价: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人们正是天天生活在那么一个丑恶的,而又谁也不觉其丑恶的日用酬酢之间。由《儒林外史》的讽刺、由《儒林外史》的世态描绘,意识到、警觉到自己身边那实实在在的社会讽刺性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对于《儒林外史》艺术真实性的最高赞扬吗?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吴敬梓的小说和以往的讽刺小说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使它们望尘莫及。

 

鲁迅特别欣赏《儒林外史》那种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欣赏作者把辛辣的讽刺融化在不动声色、似乎是无动于衷的客观描绘里。鲁迅最看不起那种泄露的讽刺,所以,他责备晚清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说它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尘”(“文木老人即吴敬梓)

 

吴敬梓勾勒人物、描摹世相的高明艺术,使鲁迅赞叹不已。鲁迅称赞《儒林外史》中的芸芸众生,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儒林外史》的讽刺与鲁迅对讽刺的看法是如此合拍,难怪鲁迅要给它那么高的评价了。鲁迅无疑是从《儒林外史》的讽刺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他那匕首投枪一般的杂文,他小说中不时可以看到的讽刺,不也时常表现出一种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风格吗?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不也可以依稀辨认出周进和范进的影子吗?

 

身世清白的书

 

知人论世的传统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首先表现为确认作者,确认其作品,并进一步研究其生平的巨大兴趣。曹学的研究比红学的研究更引人注目,对作家生平的研究比对作品的研究被认为更有价值。在一些人眼里,对作者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作品本身的兴趣。

 

对于《儒林外史》来说,没有寻找作者的苦恼。没有一位专家或学者对吴敬梓的著作权表示怀疑。光是这一点,《儒林外史》就已经算是十分幸运了。

 

吴敬梓的生平基本上是清楚的,争议不多。他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文木山房集》,他的佚文不断被发现。此外,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吴敬梓的很多亲朋好友对《儒林外史》作者的介绍。其实,光是一部《文木山房集》,就足以使曹雪芹的研究者们羡慕不已。他们找到一点儿间接的材料,都那么欣喜若狂。

 

在《儒林外史》的研究园地里,有分歧,但并不严重。比起其他一些古典小说的研究园地来,简直可以说是风平浪静。这固然减省了不少麻烦和苦恼,但同时也增添了几分寂寞。

 

经过学者、专家们的辛勤努力,吴敬梓的一生轨迹已大致清楚。甚至轨迹的起点和终点(1701-1754)也是那么明确和肯定。如果我们要召开一个吴敬梓逝世二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那么,确定吴的卒年就成为必要的前提。遗憾的是,很多著名的古典小说家由于生卒年的含糊,还很难召开这样的纪念大会。不仅如此,有些著名的古典小说,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什么生卒年和纪念大会了。

 

《金瓶梅》的署名是兰陵笑笑生。这位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时至今日,还是一个谜。

 

《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关于罗贯中、施耐庵的生平,我们又知道多少?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近年来,有人对吴承恩的著作权提出了小心翼翼的怀疑。尽管一些《西游记》的专家认为这种意见不值得加以理睬,然而,据说怀疑者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几种《西游记》的明刻本,都没有吴承恩的署名。连射阳山人之类的字样也没有。人们只是在天启《淮安府志·艺文志》上看到,吴承恩名下载有《西游记》。这种目录式的记载,简省至极,人们对此不免有点儿遗憾。

 

与《儒林外史》同时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的情况也并不太妙。对曹雪芹生平的研究,至今还是一片假说之林。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更是众说纷纭。

 

如此看来,《儒林外史》真是古典小说中的幸运者。

 

来源:《儒林外史的人间》张国风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