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季振宜《全唐诗》初探

\

 

季振宜,江苏泰兴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文学家,他的藏书以及其所编的《季沧苇藏书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同时,他用10年时间编纂了《全唐诗》,收录1895位诗人的42931首诗,共717卷,160册。后来,以此为底本的校补卷被康熙皇帝御定为《全唐诗》,煌煌传诵至今。

\

 

季振宜的《全唐诗》有三个版本,简称为原稿本、誊清本(或清稿本)和重抄本。原稿本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并于1976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出版;誊清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重抄本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已由海南出版社影印出版。

 

目前,关于这三个版本的介绍文章不少,说法不一,且错误不少。笔者系季振宜同乡,笔者的九世祖张丕扬为季振宜的侄女婿(张丕扬夫人为季振宜之父季寓庸的嫡亲孙女),而且,张丕扬收藏过《全唐诗》的誊清本,且由他进呈康熙皇帝。

\

 

季振宜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10年,始得告成。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150余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于尚书之族孙遵王(钱曾)”处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

\

 

编好之后,季振宜命书佣缮录正本,将付枣梨,以广其传。在这本由书佣缮录的正本,即誊清本中,附有季振宜本人的手札,手札的内容是送校、写样、上版之事,也就是说,誊清本出来后,季振宜准备以他雄厚的财力来完成这一文化史上的丰功伟绩。但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季振宜突然去世,去世时间绝不是常见资料上所说的书成后的第二年——康熙十三年,而是书成的当年——康熙十二年。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季振宜还为他所编的《全唐诗》作序,详细介绍了他编辑《全唐诗》的情况。天有不测风云,当月季振宜突然去世。季振宜去世时正值壮年,四十四岁,去世前一点点征兆都没有。《通州志》《泰兴县志》均记有其康熙十二年重修泰兴学宫櫺星门事。当时,其父季寓庸尚在世,老人最看重的两个儿子季开生、季振宜均于自己之前弃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伤心欲绝,不久也于同一年乘鹤西去了,这些都是有资料明确记载的。

\

 

在季振宜去世前,凝聚了他10年心血,有三种颜色校雠文字的原稿本就被他赠送给了苏州的书画收藏大家顾崧。顾崧,字维岳,号憩闲主人,与季振宜交谊甚厚。顾崧得到这珍贵的原稿本后,于康熙十四年九月晦日在此本目录后撰《书〈唐诗目录〉后》一文,先生乃奋然罗列各家之集及唐宋人选本,上至武德,下迄五代,人自为集,冠之以传,条晰次第,会合其全,而又以所藏宋本、秘钞校雠同异,误者正之,疑者释之,编葺数年,方获成稿。随命书佣缮录正本,将付枣梨,以广其传。全唐之诗,庶几备矣。先生之功,不亦伟哉!幸此稿先已赠余,得藏余所。

\

 

在顾崧的《书〈唐诗目录〉后》之后,还有一篇长洲周麟的题辞,叙述了季、顾二人共同的志趣和交情,维兄闲居无他嗜好,每优游于图书彝鼎间,以寄其性情意趣之所至。游迹半天下,与泰兴季氏交最逆。侍御捐馆后,为文述知己之感,令阅者泪下沾襟。

 

顾崧虽然是苏州书画收藏大家,也有很多珍本秘籍经其转手,但他本人没有一部确切的收藏目录传世,所以这部原稿本在顾崧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的这部《全唐诗稿本》,在季振宜自序首页钤有蒋祖诒濲孙秘籍晓沧藏书三印。濲孙为蒋祖诒字,是近代吴兴藏书家蒋孟频(汝藻)的长子,蒋汝藻因得宋刻周密诗集《草窗韵语》,故其藏书室取名为密韵楼,此书曾归密韵楼收藏。

 

\

据此书影印本卷首所载刘兆佑《御定全唐诗与钱谦益、季振宜递辑唐诗稿本关系探微》的介绍,原稿本首函书标题有季沧苇选百衲本《全唐诗》,海内孤本,共百十九册,赞侯珍秘,保世题,而在季振宜自序后又有题识一行,云:己巳仲秋长洲章保世拜观。并钤保世印记。章保世,江苏吴县人,二十岁出任上海《申报》《时事新报》主笔,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京城有名的收藏家。章保世见到《全唐诗》原稿本的时间当为1929年秋天。

 

到了1940年前后,郑振铎在刘体智(字晦之)处见到此书。刘体智,庐江人,刻书室名善斋,其曾于民国24年影印《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十八卷。经反复协商,终于为台湾中央图书馆购得,今藏台湾该馆。

 

誊清本的流传说法至今谬误最多,常见的说法是,经顾崧之手,将这部清稿本转售给徐乾学,大概在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清圣祖玄烨下诏访辑经史子集后不久,徐乾学就将他从顾崧处购得的这部季氏《全唐诗》进呈御览了。好多人认为,季家在季振宜去世后迅速没落,他的藏书立即散出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从大量资料和地方文献可以看出,直到康熙末年,即季振宜去世40余年后,季家的嘉树园仍然是一处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如康熙五十年至康熙五十六年任泰兴知县的宋生,在他的《怡云集》中,就有大量与季氏后裔以及泰兴文人如王令树、张丕扬聚会的内容。从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王令树的《映日堂集》中还可以看出,康熙末年季家的生活仍然是比较奢侈的。直到乾隆年间,季家才慢慢沉寂下来。再者,藏书印到明清两代而极盛,藏书必有印记,已经成为书林的流风习俗,像顾崧、徐乾学更应如此。若季振宜的誊清本流传至顾崧、徐乾学的话,上面必然要有顾崧憩闲堂、徐乾学传是楼收藏印,而事实是没有,这就足以证明这本誊清本没有经过顾、徐二人之手。

 

那么,季振宜去世后,这本誊清本又流传到谁的手上呢?

 

时至今日,我们从这套季振宜命书佣缮录的《全唐诗》誊清本上的收藏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流传顺序。

 

清末民初吴县藏书家邓邦述有较为详尽的记载。邓邦述,字孝先,晚号群碧翁,藏书室因获黄丕烈《群玉碧云》二集而名群碧楼。上元人,生年不详,民国28年卒。先世为金陵望族,少时就婚常州赵氏,得读天放楼书,概然有志收蓄。通籍后,广事搜罗,辄倾囊不倦。及从海外归,尽收宋元旧刻与精钞本,积书至二万余卷。邓邦述曾收藏过这本誊清本,他的《群碧楼书目初编》卷六说:《唐诗》七百十七卷,季沧苇稿本,国朝季振宜编,即《全唐诗》底本。前有沧苇序,又二百九十一卷及三百四十卷后有沧苇墨笔跋语。沧苇诸印,汪士钟藏印。邓编的另一本书目《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卷六亦有著录,《唐诗》七百十七卷,一百六十册,清季振宜辑。钞本。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宏、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栗、俞梅奉敕校。有晚翠堂扬州季南宫珍藏记树园图书扬州季沧苇氏珍藏记大江之北杏花春雨江南诸印。又嘉定钟岩张氏图书张锡爵钟岩听凉馆爵印中岩父诸印,又汪士钟读书汪东山读书记二印。

 

扬州季沧苇氏珍藏记收藏印旁边的扬州季南宫珍藏记树园图书两枚收藏印,证明此誊清本在季振宜去世后,先传到季振宜的六弟季八士手上。季八士,字南宫,廪贡,曾任知县,季八士钤了扬州季南宫珍藏印。以后,又传到张丕扬手上。张丕扬是泰兴望族张氏三凤堂的后裔,该家族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后裔,仅明清两代就出过一名状元、十二名进士,其父张茂枝为康熙十五年进士,他本人为贡生,官中书舍人,有《木田诗钞》八卷传世。张丕扬的宅子季寓庸为其取为曰树园,是泰兴历史上最有名的花园之一。张丕扬将此书收藏于树园中,并加钤了树园图书收藏印。后来,他将此书进呈了康熙。

 

这部誊清本(清稿本)进入内府以后,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十九日,即在其第五次南巡的期间,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的这套季振宜的《汇编全唐诗》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曹寅所主持的扬州诗局在利用这部书编纂了《御定全唐诗》之后,并没有将其送还内府,而是流失到了民间,故邓邦述说,大抵付刊时别写正本进呈,此书仍即发还,对这本书,邓邦述看得很仔细,观书面及中间朱笔墨签,皆出当日编校诸臣之手,根据上面的收藏印,邓交待了散出后的传承情况,故又流转入张钟岩、汪阆源诸家耳

 

张锡爵,字擔伯、纯间,号中岩,清江苏嘉定人,寄居吴江。约康熙三十一年生,乾隆三十八年卒。工诗。著有《吾友于斋诗钞》八卷。

 

汪士钟(1786-),字阆源,长洲人。曾为观察使,官至户部侍郎。好藏书,藏书室曰艺芸书舍。其父汪文琛,字厚斋,在苏州开益美布号,饶于财资,所以汪氏有雄厚的财力,广罗珍本书籍,丰富自己的收藏。

 

傅增湘《藏圆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六《唐诗》条中记载:此书同年邓君邦述以重金得之,矜秘特甚,余曾借校数十种,殊多佳胜。那么,邓邦述是从何人之手得到此书的呢,最大的可能是莫绳孙。莫绳孙是藏书名家莫友芝次子,莫友芝字郘亭,精版本目录之学,编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莫绳孙承继其父藏书甚多,抗日战争初期,藏书全部散失。傅增湘号藏圆,曾补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其述应比较可靠。

 

这本誊清本最后也由郑振铎于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为中央图书馆在邓邦述群碧楼处购得。到了1948年前后,南京政府下令中央图书馆分批将所藏精品运至台湾,其中这部书和其他一批藏品一道,先被运到了香港,暂放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冯平山图书馆即将这部书和其他藏品一道寄回内地,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重抄本是曹寅所主持的扬州诗局在编纂结束后,重抄了一部送还内府,这就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季振宜《全唐诗》。这部重抄本,终清之世都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俞大纲才在故宫图书馆见到这部书。这次《故宫珍本丛刊》将它全文影印,使一般学者都能够看到它的全貌。笔者曾在南京图书馆五楼翻阅过这套海南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季振宜《全唐诗》,上面确实没有季振宜的任何一枚藏印,故可肯定为重抄本。

 

现在公开发行的《全唐诗》和季振宜的版本是有不同的,曹寅的扬州诗局编纂《全唐诗》时还根据康熙指令,重点参考了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一书。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据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并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还作了校订补遗工作。《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

 

值得注意的是,清廷不承认季振宜在编辑出版《全唐诗》中的作用,康熙在《御制全唐诗序》中说: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编,参互校勘,搜补缺遗,一依时代分置次第,完全不提季振宜之事。《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时则说,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是编秉承圣训,这个圣训当是康熙无疑,而《四库全书》是乾隆下令纂修的,从康熙四十四年圣祖玄烨编《全唐诗》,到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历修《四库全书》,相隔近七十年,两位皇上不知何故,一直对季振宜耿耿于怀,真是天威难测。以编纂《四库全书》官员的水平,不至于不知道《全唐诗集》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刻意回避,为什么清廷的几个皇帝这样一致地对待季振宜,再联系季振宜是怎样突然去世的,与康熙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即使在泰兴,在季振宜的后裔、族人中,仍然是一个谜。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