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筠州公使库刻本《诗集传》
(人民日报)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的诗歌创作。自汉儒尊《诗》为经,后人遂以《诗经》称之。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后仅毛诗流行。宋之前注释《诗经》者,影响最大的为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至宋则多推南宋朱熹的《诗集传》。然在朱熹之前,苏辙亦作过《诗集传》二十卷。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宋四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文章以议论为主,文势汪洋,笔力雄健,说理清晰有力。其诗境界开阔,多步苏轼后尘。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10卷、《应诏集》、《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比较而言,《栾城集》声名更为卓著,而《诗集传》却很少有人了解。
宋代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元代的《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中,苏辙的《诗集传》,均著录为二十卷,然几百年来却未见传本。常见者皆为十九卷本,其差异不得而知。
苏辙的《诗集传》长时间不为世人了解的原因,一,自王安石《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置博士、试诸生都用王解,因而他人解经之作罢废;二,宋代后期,均认为两苏是文学之士,其经学之作不过是文人解经,无足轻重,故置而不问。这部苏辙的《诗集传》便沉埋无闻。此外南宋初年王安石《三经新义》在科举考试中的影响减小,而朱熹的《诗集传》又十分风行,其他的诗经研究著作流传又受到影响。
苏辙死后声誉日隆。其曾孙苏诩来知筠州,故于筠州公使库为其祖父刻印《诗集传》。
筠州,初为唐置,寻废,五代复置。宋曰筠州瑞安郡,宝庆初年因避南宋理宗赵昀嫌名之讳,改曰瑞州,即今高安县治。据史料记载苏辙曾两度居筠,颇有德政,口碑载道。到他曾孙知筠时筠州官民仍念旧德,故刻其书于此。
公使库在宋代是一个地方官署机构,各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均设公使库,职责是负责接待往来官吏的食宿。公使库可以经营获利以补充接待经费,所以卖药、开当铺等手段无所不为,财力随之雄厚。公使库除接待也有出版印刷的任务,所以公使库下往往设立雕造所,刻印书籍除完成政府任务外,也经营谋利。
此书卷二十后镌有苏诩刻书跋文:“庚子淳熙七年四月十九日,曾孙朝奉大夫、权知筠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诩,重校正刊于本州公使库。”此是确认该本为“淳熙七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的最直接的证据。另外此本避讳至“慎”字止,亦是刻于南宋孝宗朝的佐证。
此本早期流传的脉络不甚清晰,至明末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入清较长时间为圆明园所藏,书内有签条,谓:“《诗集传》原一套四本,五十二年三月十日畅春园发下改装一套三本,系苏辙所著,淳熙七年其曾孙诩重校刻”可证。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不知声息,以致于《诗集传》不用此本,反用明刻十九卷本,也是书林憾事。
1989年,这部举世孤罕的宋筠州公使库刻二十卷本《诗集传》沉寂多年后惊现中国书店,中国书店为使其流传永久,即与国家图书馆联系,国家图书馆购回后悉心保管,并影印出版,广其流传,使珍贵善本化身千百,嘉惠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