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宋版书颜体字

(北京青年报)

宋版书颜体字

在谈宋版书的字体之前,首先想明确一个问题:宋代通行什么书体?一代正体者何?官府制敕文告,奏章表疏,上传下达,民间券契往还,雕版印刷,举子制业,以何种书体写就?可能诸位要说“苏、黄、米、蔡”,但那是就书法艺术风格而言,民间通行,是否即是此四家?

 

这里可能要涉及一常识问题。中国文字同世界各国文字一样,首重实用,因此在秦统一文字后,汉魏之际,陆续出现隶书、楷书等笔画清省、便于书写的新风格。楷书(或作真书)经晋到唐,日趋完善。初唐书体讲求法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代表;中唐出了颜真卿、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谓。特别是颜真卿的书法,博采众长,熔铸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形成筋肉丰满、恢宏宽博、雍容厚重、刚劲沈雄的特点,被誉为“楷书正宗”。

 

宋代即以颜体最为流行,苏、黄、米、蔡四家,除米芾外,其余三家,皆宗法颜鲁公。官私文书、民间尊尚,亦大类如是。以刻书业而论,颜体结构方整,点画分明,工匠刊刻,最是方便。《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三“宋本六臣注文选”提要即云:“是书不载刊刻年月,而大小字皆有颜平原法。按明董其昌跋颜真卿书《送刘太冲序》后有‘宋四家书派皆宗鲁公’之语,则知北宋人学书竞习颜体,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镌手于整齐之中寓流动之致,洵能不负佳书。至于纸质如玉,墨光如漆,无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为上品。”这也是当时的普遍风气,就目下所见宋版书而言,虽有北宋、南宋,浙本、建本(或作闽本)、蜀本之别,但论字体,无不以颜体为主,间或有欧、柳二家(学欧、柳不易,生硬便字如枯柴)。明谢肇淛《五杂俎》即谓:“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行款疏密,任意不一,而字势皆生动。”

 

宋时浙江刻本,多为欧体字(仿《九成宫醴泉铭》),后受风气影响,渐有颜字笔意。之所以“欧风盛行”,黄永年先生曾谓:“文宗时刊刻的《开成石经》,就多用摹仿欧阳询的欧体,石晋时改用雕版印《十二经》,经文根据《开成石经》,其字体应该也是像《开成石经》那样的欧体,以后北宋监本继承石晋以来旧监本的传统,而又多送至杭州刊版,这就是宋浙本的字体所以是欧体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欧体比较整齐,笔画整齐得像刀切一样,用刀刻起来容易。”就目下所见宋版书实物而言,早期浙本,无论官刻、家刻、坊刻,大都笔法整齐,气味古朴,然虽尽是欧体,前后又有微别,前期笔道稍微肥一些,后期逐渐转瘦,如廖莹中家刻本韩、柳集,则不仅瘦,而且工整、清劲,有秀丽之美。

 

建本(或作闽本),最初近于颜真卿《多宝塔碑》一路。此路易学,但也易有匠气,每为后人所诟。后随时间推移,渐有变化。如北宋刻《福州藏》,字大墨浓,书体凝重,大气磅礴;至南宋初期建坊本,则字体多有宋徽宗瘦金书之风,笔画瘦劲、清秀,横笔直笔一样粗细,多少有点欧体的风格;而南宋中期以后,又演变为一种新样的颜体字,正文大字横细直粗,注文小字仍是旧式风格(横直一样粗细),如是展读,看上去正文墨色浓深、小字注文墨色浅淡,读来醒目。这当也是一种基于实用的艺术上的革新,当为后世者法。

 

蜀刻本传世较少,然不仅有早晚之别,又有大字本、小字本之别。早期如北宋所刻《开宝藏》,字体方正,纯乎颜体。南宋以后,则有鲜明变化。即以所见两宋大、小字本为例,大字本基本上沿袭颜字的路子,但不同于建坊本的横细直粗,逐渐新创造出一种笔势撇捺都长而瘦硬(黄永年先生谓“长而尖利”)的字体来,颜体之中,羼入了柳体的笔意,别有风致,自成一家。而小字本,虽受大字本影响,间有撇捺,但点画古拙,亦有别样之致,风格俊朗。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