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杨守敬与《水经注疏》

\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名开科,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翁,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书法家和藏书家。藏书达40万卷之巨,孤本逾万(均已捐藏今北京图书馆)。著述甚丰,主要学术成果有83种。他对中日文化的交流贡献也很大,日本文化界尊之为传灯之师。至今每逢先生的诞辰和忌日,日本文化界都举行纪念活动。

 

\

杨守敬与其学生熊会贞(18631936)潜心钻研撰绘20余年的《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可称为杨氏对中国历史文化贡献的代表作。

\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水道经历及其支流注入处所的著作,共记录了水道137条,每水一篇,全书不到一万字。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杨守敬考据《水经》是三国魏初无名氏所作,大约于公元226年左右写成。历代为《水经》作注者,不乏其人。郭璞所注早已失传;郦道元的《水经注》虽遵《水经》为纲,但实是一部再创作;宋、明两代更对其作了大量研究;至清代研究此学者蜂起,不仅用功最多,而且考订愈来愈精。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可以说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来居上,是很有特色的研究《水经》及郦学的大部头。

 

可贵的贡献

 

杨守敬用力26年,熊会贞用力48年,得窥《经》《注》及前人研究的内在规律,编成自己撰《疏》的体例,一直到熊氏晚年,还在不断发展补充。杨守敬说,虽然郦氏每树一义,上下千古,而所引437种书,《疏》文则皆能注其出典;对朱谋玮《水经注笺》,独辟蚕丛,公认为明代一部书,杨守敬随清使驻日本国期间得到原刊本,却发现它《经》、《注》未能订正;清代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专门名家,尽一生之力治此书,举世奉为圭臬,然复勘其考古之疏,脉水之失,尚未尽窥郦亭藩篱,所以对郦书原误者十之一二,为传刻之误者十之四五,亦有原不误为戴改订反误者,亦十之二三,一一考证精详,不曲徇前人。杨氏还详考郦注以后水道变迁,以今县治或故城(郦称故城皆汉晋故县)为政治经济中心,按东南西北方位距离,极为详审,可供治水者参考。他曾徒步沿清江上溯,察其源流,驳首受江之说;又亲历三峡,观其险峻长短,定论范围。

 

杨守敬虽未专攻水利,但他在《疏》中对水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说:古书言水,名称错出,源流参差,互受通称因川流失,地势水道不合,因而有必要把1000多年来水道变化弄清楚,以资后人。他对水道变迁及两岸地质、水土流失等演变情况考据特详,标明在今县东南西北几里等等。如沮漳河改道,今入江处在沙市,杨守敬考证古入江处在今枝江县江口,今水利钻探已确证无误。这为规划沮漳河洪泛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对古代灌区、堤垸、渠道、塘堰等,杨《疏》胜人一筹。如晋人陈遵筑荆江大堤,有方功一词,曾被人解释为防攻,而《疏》中说明方功是取土筑堤中的以方计土,纠正了防攻之说。杨守敬还特别注意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废沿革。如枝江县百里洲古三明渠因洪水泛滥,今已无存。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疏》《图》互证

 

杨守敬20岁时描绘《舆地图》,后刊刻《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又和熊会贞费时3年作《水经注图》,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杨守敬据郦亭自序寻图访迹,知其所据必有至精至详之图,今已轶。他说:余既同熊君会贞撰《水经注疏》,复为图以经纬之,昕昕商榷,年历三周乃成。昔郦氏据图以为书,今乃据书以为图,川土流移,未必悉还旧观,地势水道不合的以墨线笺之。此图从内容及形式都有可改进之处,但在清代算是最好的《水经注图》。在今天,与治水亦有通古观今的作用。

 

作为一家之说,杨守敬先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因此,湖北省成立了杨守敬学术研究会,并在长江三峡下游美丽的清江边,修建了湖北省宜都杨守敬纪念馆。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