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毛晃增注,宋毛居正重增。宋刻元公文纸印本。六册。匡高二十八•二厘米,广十九•二厘米。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行三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
毛晃,字明叔,江山人(今艇浙江)。绍兴末免解进士。闭户读书,留心字学,砚为之穿,学者称“鐡砚先生”。着有《禹贡指南》。毛居正,字义夫,一作谊父。晃子。嘉定十六年(1223),诏国子监刊正经籍,聘为司校雠,以目疾罢归,裒所校正之字,作《六经正误》。
《礼部韵略》乃审音定颜标准之韵书,舆为科举而设,北宋丁度奉敕纂修,仁宗景佑四年(1037)颁行。宋代屡经修订增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即其一。毛晃以十年之力成初稿,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表进呈,但未见重。居正复为校正重增,至嘉定十六年(1223)首次刊行。魏了翁《跋毛氏增韵》(《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十三,《四部丛刊》本)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大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然人情异向,趋简厌烦,故校其始着,尚多刊削,世之不遇者,非特一《增韵》也。”
此本宋讳避至宁宗。因韵书之特殊,其遇讳字不用通常缺笔之法,而于小字中注明某字为“庙讳”,且规定何种读音当避,何种不避。如卷五入声十九绎韵下“漷”字小注云:“又苦镬切,系御名同音,合当避讳。其霍虢切,照式许用,下郭字同。”刻工有吴春、张明、宋琚、朱玩、王恭、沈茂、何澄、陈寿、沉昌、马祖、徐珣、曹兴祖、何泽、吕信、徐义、高文、张富、马松、陈彬、董澄、石昌、王遇、王琎、孙振、王寿、孙日新、裼润、高异、方信、孙春、詹世荣、吴佑、徐仁、丁松年、高寅、陈晃、金嵩、金祖、王良佐、周成、沉定、徐经、邵亨、顾永、王政、毛祖、顾澄、曹冠英、丁之才、顾达、夏义、宋通、余敏、朱春、缪恭、凌宗、徐珙、应拱、陈伸、沉思忠、蒋祖荣、黄祚、沉珍、陈镇、董辰、陈良、张荣、方至、沉思恭、金荣、朱梓、金震、李仲、何升、范元、王汝霖、徐仪、张升、沉旻、蔡邠、陈浩等,多为南宋中后期杭州地区刻工。
其中王恭、髙文、高异、顾永、顾澄、张升等又见两浙庾司本《礼记正义》:陈晃、陈镇、金荣、孙日新等又见浙刻本《武经七书》;何澄、何泽、詹世荣、杨润、陈彬、吴佑等又见嘉定杭州本《荀子》:马祖、丁松年、徐珙、董澄、邵亨等又见嘉定杭州本《渭南文集》,知为宁宗时期浙江地区所刻,疑即嘉定十六年国子监刻本。至于台北故宫所藏宋本(即傅氏藏园、沈氏研易楼旧藏之本),避讳以缺笔,不若此本合理:字体亦非浙刻风气,疑为福建翻本。
此印本纸背有字,如卷四叶八十二背面书“一户杨肆拾元系湖州路德淸县金鹅乡拾伍都兰村拾保人氏,亡宋乙亥年前作民户附籍,至元拾叁年随众归附,见于本保住坐,应当民役”等,因知此本以元公文纸刷印,而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据此定为元刻本者不确。
此书元代几经刊刻,兹校以本馆所藏日新书堂刻明修本与妃仙兴庆书堂本,该宋本可正元本之误颇多。如卷一上平声四江“控”字下“儒以金椎控其颐”,日新本误作“金稚”,妃仙本误作“金推”;卷二下平声一先“眞眞”字下“李石传”,日新本、妃仙本误作“李白传”:卷三上声一董“嵸”字下“巃嵸,山貌”,日新本、妃仙本误作“宠嵸”;卷三上声十五海“宷”字下“说文:同地为宷”,日新本、妃仙本误作“记文”;卷五入声十九铎“霩”字下“苦获切”,日新本、妃仙本误作“若获切”:卷五入声二十二昔“脊”字下“相践借也”,日新本、妃仙本脱“践”字;卷五入声二十二昔“僻”字下“乖僻偏侧也”,日新本、妃仙本误作“偏侧反”等。
此本曾经淸怡府收藏,卷首《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及《新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序》皆怡府钞补。钤有“安乐堂藏书记”、“孙凤钧印”、“佞宋斋”、“伯寅藏书”、“潘祖荫藏书记”、“八求精舍”、“小脉望馆”等印。
来源:《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