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古籍的人 手艺守传统
前段时间,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5后”黄文锋来到海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后,都会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部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续修的《杜氏族谱》,认真地修复起来。7月初,族谱完成修复后,他便交付地方文献中心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省图修古籍的工作,黄文锋已经做了14年,一直是一个人在做。今年初,“95后”的部门同事邱雪纯主动提出跟他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后,黄文锋不再是这项冷门工作的独行者,这项传统技艺也有了传承者。
“75后”黄文锋在指导“95后”邱雪纯修复古籍
黄文锋是今年5月底接到这部《杜氏族谱》的。“由于保管不当,这部族谱的卷首存在虫蛀、絮化、撕裂、断线、开口等破损类型。”黄文锋对海南日报记者说,“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通过相应的古籍修复工序和技术,将破损的书页修复、加固,恢复原样。”
“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接触到古籍修复工作?”
“2008年的时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一项为期3个月的古籍修复培训计划,当时海南只有我一人报名参加。”黄文锋答道,“在北京,我师从我国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先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了所有的工序和技术。”
黄文锋在查看古籍纸张破损情况。
黄文锋修复古籍时,尽量保留片纸只字,前提是持有者不能有过度的人为干涉。有一次,黄文锋接到一部古籍,发现持有人用透明胶带双面粘贴、加固一些书页,只能表示爱莫能助,因为一旦揭开胶带,原书纸张也就毁了,不可逆了。
黄文锋此次修复的族谱来自定安的一户杜姓人家,当时被确认为是1912年前刊印的图书资料后,便被省图接收下来,无偿修复,再进行扫描、数字化处理,最后交还主人。
古籍修复师黄文锋的部分工具。
在此过程中,古籍保护中心的新人邱雪纯也参与跟班学习。她说,之所以想学古籍修复,是因为出于好奇心;早在2018年时,看到父亲将一套乱成麻、烂得无法翻阅的家谱送到省图,经修复后化腐朽为神奇,尚未大学毕业的她便对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几年,经黄文锋之手修复的族谱有何、王、邱、黎、谢、璩等姓氏,其中《安徽桐城璩氏族谱》的主人为一位外省在琼人士。
黄文锋在查看古籍纸张破损情况。
黄文锋在给古籍修补纸张。
黄文锋坦言,刚开始学习和从事古籍修复时,只是想学一门新手艺,换一下工作方式和环境,并没有出于对传统工艺强烈的情怀或责任感,然而,慢慢地,这项工作给他带来的滋养,也使他认识到这个坐冷板凳的角色的重要性。
黄文锋将修复后的古籍书页,粘贴、加固到新纸上。
“每修复一部古籍,都有不小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黄文锋说,“现在有年轻人愿意学古籍修复这门技艺,也让我感到欣慰,毕竟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传统技艺需要传习。”2019年初,黄文锋入选海南省南海系列人才“南海工匠”序列。(陈耿 袁琛)
来源:海南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