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值得收藏界关注的几类书籍残本零册
古籍收藏历来有条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不论官刻、民刻,讲究的是完整无缺(无缺卷、缺页)。如果出现残损,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其至一文不值。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籍收藏刚兴起时,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举办的书市上,就曾将许多明清失缺残缺古籍低价倾销。如今虽然这种现象已不再复见,但在各地的旧书市场上,残损古籍的价格还是低到令人难以想像的地步。其实,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残损的古籍虽然给人们带来不少遗憾,但这些古代文明的碎片,亦能折射出中国悠久文化的丰富内涵。有的残本珍品价值并不亚于一般的足本古籍。古代许多著名藏书家都很重视残本古籍的收藏。
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就曾按册以页计价收购宋版残本;清代黄丕烈以藏有百部宋版,号称“百宋一廛”,独步天下,然百部宋版中,残本零卷超过半数;后有陆心源奋起直追,收宋版两百部,并将藏书楼命名为“百百宋斋”,而其中足本完帙亦不过十之二、三;更有近代学者罗振玉从清宫大库废纸中沙里淘金捡拾宋版书残页汇集成《清宫大库宋版书页集珍》,成就了一段书坛佳话。近年随着古籍藏家们收藏眼光的成熟和理性化,古籍残本的收藏开始受到藏家关注,一些珍稀古籍残本也频繁出现在拍卖场上,并有不俗的市场表现。笔者根据多年对古籍收藏市场走向的观察、了解,认为在目前至少有几类残损古籍值得藏家关注。
一是明版书的残本零册。宋元版本作为古籍收藏中的顶尖门类,其价值早已人所共知,即使是残本零页,也早已被搜罗殆尽。近年出现在拍卖场上的宋元古籍绝大多数都是残本零册,就连那册拍出143万元高价流失海外、给国内藏书界带来深深震动和遗憾的宋版《文苑英华》,也是宋代一大型类书的零册。“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在藏界家喻户晓,现在想要收藏到宋元残本近乎奢想。
但在其稍后的明版书,一则年代稍近,二则这一品类尚未经过大规模的开发,现今旧书市场上还时不时有明版零册残卷现身且索价不高,极富收藏投资价值。近年已有一些眼光精到、有见识的藏家捷足先登,涉足其中。他们以很低的价格从旧书市场收集明版残本,然后分门别类,结合成各种明版书系列专集(如:明活字本、明凌蒙初、闵其亻及套印本、明初软体字刻本、嘉靖方正宋字本、明汲古阁本……)。可以预见,如同当年毛晋宋版残本,随着岁月演绎,此类专藏必将形成气候,独树一帜。
二是明清各种类书的残本零册。所谓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依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编排便于寻捡征引的工具书。著名的明《永乐大典》就是一部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共22877卷,11095册,汇集了当时能收集到的图书8000多种,是中国历史上辑录古籍最多、涉猎门类最广的一部类书。清雍正朝纂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亦是中国古代类书集大成之书,它将当时所能了解到的天地间事物分成六个汇编,用铜活字印了64部,每部1万卷,5022册。除这些官刻大型类书外,历史上还有过一些民间编撰的小型类书,主要风行于明代,如《诸书备采万卷搜奇全书》、《新镌增校千古斯文》、《居家必备》等等。一部类书,少则几十册,多则成百上千册,收藏类书要集成完帙,极不现实。
像《永乐大典》世无足本,副本残册只剩400册,不足全书的4%,连国家图书馆也仅有221册。《古今图书集成》完整留世的也仅13部,分存在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内。因此,民间收藏类书只能立足于零册,况且零册类书收藏亦有其独到优势:一是类书的零册相对于整部书,它是失群残本,但相对于自身所辑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古籍,它又是足本完帙。二是类书的辑佚功能价值非凡,早期古代类书中往往辑有已佚亡的古籍。清朝修《四库存全书》时就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前朝佚书300多种,如文中配图所示,即是明代某类书的零册,辑有已失传的古代牌戏《宣和牌谱》。上个世纪著名学者郑振铎就对明代类书极感兴趣,将其同明清版画一同列成专题加以研究。郑氏对此曾自述:“坊肆间凡见之,必收之,拟作一综合的研究。”但遗憾的是,最终郑先生未及完成这一课题。
三是明清版画(刻本)的残本零册。版画类古籍作为古籍种类中一个特有品种,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明清版画集中体现了古代线描画和版刻艺术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深受历代藏书者的喜爱,但由于存世量极少,加之经过多年来公、私藏家的倾力搜罗,明清版画(刻本)在旧书市场早已是芳踪难觅,早在上个世纪纪初其收藏价值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文字类古籍。现在市场上只要一有出现,必定会引来众多收藏者追捧。因此,只要是真正的版画刻本(不是石印、影印),即使有残亦有不菲价值,值得收藏者关注。在近年的古籍拍卖中,不乏有残本零卷的版画古籍拍出高价的实例。如中国书店1999年一部仅存14-16卷的3册有版画的明版《列女传》就得价6.8万元,北京万隆2003春拍仅一册《金瓶梅插图》(残本,应有200幅图,实有198幅,缺1页)也能拍出5.5万元高价。
四是具有“艺术代表性”著名版本的残本零册。在中国印刷史中,除了普通雕版印本这一主流品种外,还曾出现过像活字印刷、套色印刷等多种形式的古籍印刷品。这些古籍相对于传统的雕版印本而言,具有稀见、形式特异的特点,有着普通雕版印本所不具备的“工艺代表性”,在古籍收藏中自成体系。
因此,这类古籍中的稀见品种如铜、泥活字本、乾隆朝武英殿聚珍本、多色套印本、磁版、铜版刻本……都具有远高于一般古籍的收藏价值,它们的残本零册都值得收藏。如嘉德公司那部2002年轰动了藏书界、以50.6万元高价拍出的清初刻《绘图三国志》(残本一册,有版画三十幅),就是因为它是古籍中极其罕见的8色套印本。另外,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版本和文化名人的家刻本、藏本,即使有残,也极具收藏价值。如2003年北京万隆春拍会上,一件清乾隆五十六年的武英殿聚珍本《红楼梦》程甲本,原系红学大家俞平伯旧藏,“文革”中曾落入康生手,文革后退还,全书应为120回24册,现仅存残本6册(含第一册,有版画24幅),虽为残本,却因其绝无仅有的文化学术价值和坎坷多难的递藏经历,拍出19.8万元高价,印证了这类古籍残本极高的收藏价值。
五是历史上各种禁毁书的残本零册。在中国文化史上,因为政治的、文化的原因,历朝历代都发生过禁毁图书的事件,其中最为甚者当属清乾隆时修《四库存全书》时的大肆查禁“违碍”书籍。仅当时列入禁毁书目录的就达3000余种。这些禁书虽大多被焚毁殆尽,但也有少数被好“书”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保存下来,直到清末,文化上逐步驰禁,才陆续现身。对当年的禁毁书籍,上个世纪学术界曾遍索海内外遗存,觅得634种,辑成《四库禁毁书丛刊》。不排除仍有一些劫后烬余的禁书残本散落民间,如能得之,亦属难得之珍。
另外,当时除去明令禁毁的书籍以外,还有一类“准禁书”,即四库存的《存目》、《未收》之书。当时清廷为修《四库存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近两万部,《四库全书》仅收录了3471种,有6819种列入《存目》(只留书目,不抄录全文的书籍),此外更有许多四库未著录、未存目的书籍,则以“释道外教、词曲末技”、“九流方技,往往伪亡荒唐,不可究诘;抑或卑琐微末,不足编摩”等堂皇字眼为借口,一概摒而未录,列为《未收》。乾隆以后,《存目》的书基本没有再印,为挽救这一文化遗产,最近四家已经启动四库存目图书的重印工作,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这是继解放后重印《四库存全书》以后又一宏伟文化工程。至于那些四库存《未收》之书更是大多数相继佚亡,今人只能在《各省进呈书目》中得知书各,而难以窥其全貌了。像这类古籍,收藏者如能有幸收得,哪怕是只鳞片爪,也是极其珍贵的。
六是古籍的卷首(第一册)。在古籍残本的收藏中,要特别重视卷首(第一册)的收藏。因为古籍的第一册上,往往有书版、序跋、全书回目、版画集锦、历史上重要藏家的印鉴,汇聚了这部古籍最核心、最主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全书的灵魂、精髓之所在,其文化价值远比其后的册、卷要高。特别是一些善本古籍的第一册,往往可以反映出这部古籍的版本渊源,极具收藏价值,切不可因其有始无终而不予重视。几年前中国书店曾拍出一册明版残本《出像西游记》,就是因为它是卷首(第一册),书牌、序言能反映出它是与吴承恩成书年代最为接近的明刊本之一,且书前刊有精美的木刻版画,极具艺术价值,从而受到众多收藏的者的青睐,最终拍出了3.52万元的高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籍残本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收藏残本同样也要讲究藏品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也须遵循“真、精、稀”原则。那些年代较近(乾隆以后)的经史类古籍、一般的雕版刻本,因是古籍图书的大路货,距今年代又近,有大量同类足本存世,工艺上又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这样的古籍残本收藏价值不大,不值得花大力去收集。古籍收藏是一种比见识、比眼光的较量,古籍残本收藏作为目前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蕴藏了不少机会和财富在等待收藏者去认识、去发掘。但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淘金,机会与风险同在,成功与失败并存,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古籍收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变得那样丰富多彩、充满魅力,那样令人激动,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