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古籍医生”讲述厦门话韵书

《渡江书》修复背后的故事


 
       厦门话韵书《渡江书》近日出版,这部闽南话字典原件为厦门晚报闽南话公益培训老师、首批厦门市闽南话测试员考官之一林伟志收藏。原件由于年代久远、遭受虫蛀等破损较为严重,经福建省厦门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柯菁和杜亚平历时三个多月共同完成修复,并扫描、影印出版。该字典原为上下两册,经修复后做成四册。原件现寄存于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馆区古籍文献馆。


       许多人好奇,这样一部破损严重的古籍,是如何完成修复的?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古籍文献馆内的古籍修复工作室,了解《渡江书》修复背后的故事。

 

\

《渡江书》修复前(提供:厦门市图书馆)

 

\

《渡江书》修复后(提供:厦门市图书馆)
 

       古籍书叶破损严重 修复操作包括十几个环节

       柯菁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有十多年,让她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抢救”经历,就是和同事杜亚平共同修复《渡江书》。“拿到这部古籍原件时,书叶破损严重,翻都翻不开,让我们有些傻眼。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破的古籍。”她回忆,经过一番“诊断”之后,自己和杜亚平经过认真研讨,确定了具体修复方案,力求最大限度恢复该书原貌,延长其使用寿命。


       据介绍,一张古籍书叶相当于今天的两张书页。修复操作的一整套流程包括:配纸、清点、标叶码、补洞、溜口、喷水、压平、折叶、剪齐、锤平、压实、上纸捻、护叶、封皮、打眼、定线、贴书签。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细致,保证古籍修复质量。

       柯菁介绍,前期准备中的配纸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厦门市图书馆馆藏的古籍纸张以竹纸居多,这与地处福建、竹子多有关。因此,现在采购的用纸也是以竹纸为主,虽然厚薄、颜色等会有轻微差别,但原料都以苦竹为主,能防蛀防虫,这样纸张的保存年限会更长、更久远一些。首道工序是调制糨糊,这也很有讲究,是用小麦淀粉进行冲泡,这种淀粉具有可逆性,喷点清水就可以把糨糊揭下来,比较有利于古籍的保护。

 

\

柯菁和杜亚平共同修复了《渡江书》(提供:厦门市图书馆)


       修复时仅靠毛笔剪刀尺棕刷 对修复师的手感要求很高

       修复时仅靠毛笔、剪刀、尺、棕刷这些最简单的工具,这对修复师的手感要求很高。柯菁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水、烧水、冲糨糊,然后开始对破损的书叶进行修补,糨糊、镊子和毛笔永远放在她最顺手的位置。


       例如,针对每一个虫蛀的洞,她右手握着毛笔,轻蘸糨糊后,在破损边缘薄刷一圈,左手迅速覆盖补纸,再用镊子撕去补纸多余部分,使之与虫眼大小吻合。全部修补完成后,还要对修复后书叶进行装订复原,修补后的书叶要喷上水,放入撤潮纸,撤潮压平、折叶、锤平后放入压书机压平,破损的古籍就会如同被熨斗熨过般平整。

 

 \

柯菁修复古籍(提供:厦门市图书馆)


       曾师从众多古籍修复名家 修旧如旧让古籍“活”起来

       柯菁曾师从众多古籍修复名家。2007年,她刚刚入职厦门市图书馆,就赶上正在开展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她和杜亚平被单位选送到国家图书馆参加第一期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她说,自己被授课老师们精湛的修复技艺所折服,也被他们爱书、护书的情怀深深打动。学成归来之后,她下定决心当好一名“古籍医生”,让残破的古籍焕发新生。十多年来,许多残破的古籍在她手中“修旧如旧”,有些古籍在修复之后迎来再版,在新的时代“活”了起来,这也让她深感欣慰。


       《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如今,古籍记录的传统文化在修复下得到了传承,让书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能通过古籍与前人对话。
 

来源:厦门晚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