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古籍装帧对现代书籍的意义

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书籍的发展形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书籍具有特定的形式。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很深刻的,从中借鉴,从而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中国古籍形制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在吸取现代西方的设计与方法基础上,融合中国古籍形制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体系。

 

中国古代书籍装祯形式的形成与演变,迄今研究所知,中国在漫长的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书籍的形态有着很奇妙的演进。自甲骨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记号工具始,至商代中叶,刻写在竹木简上并用带子串连起来的“简策”。从用丝织品、帛箔做材料,上抄文字,围中心棒卷作而成的“卷轴”,到纸张发明后,遂改成以一张长方型纸为单位的“折叠本”。后又受印度贝叶梵经的启示,将书页按序粘接起来,加以折叠,称之为“经折装”。五代初期,书的装订逐渐转向“册叶型”,至明中叶后,被谓之“线装”书的形态所替代,直至晚清。大抵经过简册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三大不同阶段,而具体的装祯形式则先后流行过简册装,帛书卷子装,纸书装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十种。 
古代书籍装帧设计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源泉。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在以后的书籍装帧设计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传统书籍装帧的借鉴和一些优秀的设计元素的继承与运用,使设计出来的书籍更加的人性化和便于阅读,同时也不失自身独特的风格,使得设计简练、质朴。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反复推敲,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将想象的余地留读者,以有形的造型去引发读者无形感官的联系,抓住最能打动读者的元素。


古代书籍装帧具有无穷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陨落,古代书籍装帧注重细节方面的研究,这是现代书籍装帧不能丢弃的,认真对细节的研究,是对现代书籍装帧有着良好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被誉为日本书籍设计界的巨人杉浦康平先生为“新设计论”创立这样一个公式:艺术乘以工学等于设计的平方。这与中国古籍中蕴含的装帧哲理不谋而合。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像线装书这样的古代书籍形态是有很大的存在理由的。线装书的宣纸质地柔软,刻板黑白分明,有很好的内在节奏感,充分考虑到书籍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古代书籍装帧人性化设计的体现,这一点是既直又硬的现代书籍所无法做到的。根据书籍的形态学,其包括外在观赏美和内在功能和谐美的综合。世界著名这是用感性和理性来构筑视觉传达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方法,使设计达到其原构想定位的平方值、立方值以至达到多次方值的增值设计效果。在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也支持这个理论。 
国内设计师试图在书籍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但是这种融入空有其表,只是顺应文化复古氛围的一种时代潮流表现,大部分书籍设计形制没有根本的改善。所以出现了一大部分书籍设计师盲目的“古典元素使用”,牵强附会的“历史继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化人会购买台版书或者港版书。吕敬人先生也认为我们从宏观来讲,中国大陆出版物和台湾港澳和日本韩国德国等相比,我们落后很多。港台书的纸质感比国内很多书都会优越很多,很多的港台的书除了精致以外,带给人的看法,亲切度和感染力是不同于内陆的。中国书籍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相对来说居高临下的,是以教育为主的,是一个比较固态的思维的。港台书籍则是则是吸收古籍设计精神中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细节和人性的角度去设计书籍。港台书籍中设计对古籍形制的继承则使它的编辑架构;注意信息的梳理整合和传递的方式更人性化。在工艺上纸张选择上,更是继承了古人对书的精心制作的情怀,它真的是做到尽心尽力。那么这样的书你就会感觉到它纸张的质感,印刷的质量,装订的形态,包括每一个书角的挺度,胶水的厚度,全部都是细节。这些都是优秀书籍设计形制上和精神上都对古籍进行着继承与发扬。 
当然还是有少数书籍设计师能作到对传统书籍装帧的借鉴和一些优秀的设计元素的继承与运用,使设计出来的书籍更加的人性化和便于阅读,同时也不失自身独特的风格,书籍装帧的艺术性并不简单,要用最简单的纸张、最简单的色彩以及最精炼的语言,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书籍的各方面内容。这点上和古籍形制的艺术性是一样的。通过对古籍形式中空灵内敛的传统设计研究在当代书籍设计时对书的装祯注入“致变”的意识。 
代表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在世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同时还有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以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只有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利用本土文化的资源,并吸取现代西方的设计与方法,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体系。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