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书俗称“一两黄金一页书”,历来是古籍收藏的极品。扬州作为中国雕版印刷的重镇,目前确知为扬州所刻的宋版书约有10多种。其中南宋淮东仓司所刻的《注东坡先生诗》,堪称现存扬州宋版书的第一神品。
这部《注东坡先生诗》全书共四十二卷,是宋人施元之、顾禧注释的苏东坡诗集。南宋宁宗时期,施元之的儿子施宿在担任淮东仓司官员时刊刻此书。具体成书年代一说嘉泰年间(1201-1204年),一说为嘉定六年(1213年),无论按哪种说法,距今已有800年。此书不仅注释详尽,在版本研究上有极高价值。同时,在印刷艺术方面,素以书写秀美、雕版精工著称,在宋版书中堪称佼佼者。它由书法家傅犀手书上版,字体模仿欧阳询,版心记录的刻工有丁谅、包仲、张世贤、林春、徐洪等,均为当时扬州版刻高手。印刷所用纸墨也是上上之选。甚至有古籍版本专家说:研究中国版刻,如果没见过这部书,那才真叫遗憾。
现存的淮东仓司本《注东坡先生诗》均为残本,分别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虽然是残本,每本书背后却都有着一番曲折动人的故事。
台北版
“苏斋”珍藏,劫后余生
台北“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注东坡先生诗》知名度最高。它最早由明代大藏书家安国和毛晋收藏,清初由宋牧仲等名家递藏,乾隆年间大书法家翁方纲得到此书后,视为镇宅之宝,特意将书斋更名为“苏斋”。每年农历腊月十九苏东坡生日,都要邀请好友共同鉴赏此书,并吟诗题词留念。因此书上何绍基等名人的题跋印鉴几乎盖满,护页上还有精美绘画。清朝末年,此书归长沙人袁思亮所有。后来袁氏藏书楼不幸失火,被袁氏视为身家性命的《注东坡先生诗》就在火中,袁思亮情急,竟打算以身相殉。家人无奈,冒死从火中将此本救出,被藏书界称为上苍护佑的神物。可惜书脑、书口已全部过火,四周都被烧焦,名人题跋和绘画等损失殆尽,仅剩下烧残的版心部分(图1)。民国时期,这部劫后余生的国宝由著名收藏家张珩重新装裱后,赠“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保存。1949年,此书被运至台湾,现存5册共19卷。另有一卷在火灾中流散,经修复后归民国大藏书家陈清华所有。2004年,旅居海外的陈氏后人将这卷转让给国内收藏机构。
北京版
从“陶陶室”到“小盘谷”
国家图书馆现存《注东坡先生诗》6卷,来自于不同藏家。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珍藏的两卷即第41、42卷《东坡和陶渊明诗》。黄丕烈曾把宋版《陶靖节先生诗》和宋版《陶渊明集》放在一起,给藏书室起名“陶陶室”。嘉庆十六年(1811年),黄丕烈又得到《注东坡先生诗》的《和陶渊明诗》两卷,他心爱有加,特制木质书匣存放。同年腊月十九苏东坡生日,黄丕烈感慨沧桑,即兴题诗于书后云:“东坡生日是今朝,我独闲居苦寂寥。但把和陶诗熟诵,樽无浊酒也愁消”。黄丕烈身后,“陶陶室”藏书先后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杨氏海源阁收藏。民国时期,此书由一位扬州人——著名实业家、藏书家周叔弢先生购得。周叔弢,原名明扬,后改名暹,字叔弢,晚年自号弢翁, 1891年生于扬州,他是小盘谷主人周馥的嫡孙。他的父亲周学海以江苏候补道员的身份定居扬州,平时淡漠仕途,不善交际,唯好读书,尤喜钻研医学,曾编撰《周氏医学丛书》。受此熏陶,周叔弢爱书近乎痴迷,“设遇铭心绝品,孤行秘本,虽倾囊以偿,割庄以易而曾不之惜”。而他收藏善本,除了个人爱好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不致因水火兵虫之劫化为云烟,更不要流落海外。1952年,他将毕生藏书的精华部分全数捐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包括著名的“陶陶室”三宝:宋版《陶靖节先生诗》、《陶渊明集》和淮东仓司本《东坡和陶诗》,就成为藏书史上的一大佳话。
上海版
秘藏百年,跨海归来
上海图书馆所藏《注东坡先生诗》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郑羽的修补印本,时代略晚于前者。也是现存卷数最多和递藏最神秘的一部,现存32卷(图3)。此书最初为乾隆之弟怡亲王弘晓所秘藏,怡亲王后人在辛酉政变中倒台,此书由当朝帝师翁同龢购得,有翁同龢、汪鸣銮、潘祖荫诸藏书家题跋。光绪末年以后的近百年间,此书一直未再露面,学术界一度以为它已毁于战乱。直到20世纪末,世人才知道,此书在解放前夕由翁同龢后人带往美国。2002年,这部翁氏秘藏五世的《注东坡先生诗》,随同其他翁氏藏书,由上海图书馆斥资450万美元购得,成为国宝回流的一段佳话。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