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王羲之《远宦帖》

\

王羲之《远宦帖》亦名《省别帖》,纸本墨拓纵24.8厘米,横21.3厘米,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全书六行五十三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徽宗赵佶瘦金书签。

 

文曰: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远宦帖》作品赏析

 

用笔与气势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两字连属者仅有省别小大子亦数问救命足下六处,无三字相连者。偶有收笔如章草者,如字,也因笔毫不易遣锋之故,字最后之萦绕,向上回笔处笔锋分岔,正能说明用笔为硬毫,使转、收纵不甚灵便。

 

《远宦帖》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

 

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如瀑流之激荡,时有浪花泛起,足可流连其间,领悟寄情其间,遣词造句之含蕴。

 

结构与章法

 

《省别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点画与书写

 

《远宦帖》与《天鼠膏帖》比较《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帖》字下部的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字中的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

 

区别在于《远宦帖》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后左转压毫行笔。

 

版本与临习

 

《远宦帖》与墨迹本比较,历代刻本、临本很多,蔡梦霞于《十家论坛〈十七帖〉研究》(2009年)中,从不同拓本、刻帖和石刻、名家临摹的墨迹等三个方面做比较,深入探寻王羲之的书法用笔特征以及对《远宦帖》进行临摹: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做对比,如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石刻本就比较直接,以之临创大字就不会那么复杂,较容易掌握。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

 

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如《远宦帖》的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的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的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

 

历代书家临摹《十七帖》的作品宋代以前用笔多侧锋,宋以后用中锋较多,到明清则以中锋为主。如元代康里巎巎简化用笔,用同一种笔势,追求书写的流畅感;明代董其昌取淡雅一路,拉开字距,中锋走势,多用顺转,鲜有宋刻本翻转的逆笔。中锋是用笔的方法,不是质感,但晋代书家使用侧锋也能给人以中锋的质感。

 

文徵明朱释本《十七帖》是石刻本,线条清晰,比上海图书馆藏本要细劲一些。如果临习者心慕奔放张扬风格的,可临摹朱释本;如果欣赏圆润、温婉特质的,可从上图本入手。

 

唐摹本和石刻本不同,唐摹本的点画精细,变化较大,临创大字难度较大,相对来说用刻本写大字则容易掌握。由于临摹者刚入手时不可能掌握所有技术、并将技术充分地表现出来,可选简洁一些的石刻本来临习。

 

从《十七帖》的临摹角度来说,临习者既可以仿刻帖本身的味道,也可以使用摹本中的点画质感去理解《十七帖》。另外也可以加入大草的势态,比如清代王铎临《十七帖》的作品就加入了张芝、王献之书法中的连绵。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