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尺牍读物 适合大众收藏的古籍版本

   在自己收藏古籍旧书的过程中,常会见到一些过去的尺牍读物,这些书大部分出版于我国清末和民国时期。
  尺牍,即现在的书信。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和社会交际的书面语言。古时书信之所以称之为尺牍,是因为我国古代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书写文字主要是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即竹简木牍。竹简木牍长度多在一尺到三尺左右,人们有时用简牍来书写信函,传递信息,所以古代书信称之为尺牍。
  从现在见到的这些尺牍读物来看,这些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这类书多为石印。这符合当时的出版特点。清末民国时期,出版业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引进使用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和印刷技术,如西方的平版石印和凸版铅印等新技术,并成为印刷术的主流。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印刷中的每版印数大大提高。这些书主要出版于清末民初时期,而这时期主要采用的是石印技术,所以这类书也多为石印。但清末印刷的这类书字体小、版式也小。民国时期这类读物在字体、版式上普遍要大一些,印刷质量也比清版高,而且,有些书签、封面等为彩色印刷。
  二是当时出版的这类书数量较多。这些尺牍读物印刷数量大、种类多,而且有的出版机构还出版了系列读本。如上海广益书局就出版有《初学启蒙尺牍》、《初学尺牍新编》、《初学新式尺牍》、《初等女子新尺牍》、《高等女子新尺牍》等尺牍系列读物。这些书适应了社会的不同需求,促进了书信的使用和普及。
  三是这类书内容丰富。这些书大多为多册函装。许多书分类详细,介绍具体。对书信的格式、对象、称呼、行文表述等诸多内容和必须注意事项等介绍得相当详细。如光绪三十年出版的《尺牍句解》一函八册,书中分庆贺类、问候类、规劝类等十类,每类又按不同内容,对写信方式加以介绍。民国十一年出版的《分类尺牍观止》,共十二册,书中分政界类、学界类、社会类、亲戚类、家书类等四十多类,对写信方法加以详细介绍。另外,这类尺牍读物不只介绍写信方法,在许多书中往往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如当时邮政介绍、铁路交通情况简介等。上面提到的《分类尺牍观止》,就在书后附有一册《中华交通一览》,专门介绍交通、邮政等常识。民国时期出版的一函四册《增广唐著写信必读》,还在书的排版中,将每页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内容,上部分是《简明算法指掌》,中间部分是《中华字汇》,下面的大部分才是《写信必读》内容。而民国时期出版的一本《童子尺牍》,书中内容除了尺牍介绍,还有许多惹人喜爱的小插图,在指导写信的同时,还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很适合学生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写信的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信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清末民国时期大量出版书信指导书,并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在当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
  首先是现代邮政的建立和发展,使通信成为一种普遍的交往联络方式。我国古代主要是通过驿站来传递信件的,那时的书信很不方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我国由海关开始试办现代邮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总理衙门奏请清朝皇帝开办“大清邮政”,经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成立了“大清邮政局”。从此,现代邮政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使通信方便快捷,成为人们的一种流行的交往联络方式。
  其次是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在写法上有着诸多的讲究。我国是一个文化内容深厚的古国,在书信写法上亦有许多文化上的要求,如格式、称呼、行文表述、落款等。为了了解写信方法,提高写信水平,更好地联系和交往,人们便对一些书信的指导读物有了一种需求,于是一些尺牍读物便大量出版。
  另外,这时期因为新式学堂的建立,受教育的人普遍增加,也促进了人们的书信往来和书信指导书的需求。
  作为人们交往、沟通的一种方式,书信一直被广泛使用。如今随着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的发展普及,与过去相比,人们已较少写私人信件了。而且,在写法上也不再过分讲究。现在邮局邮递的多是商业信函。曾有文章说,写信终将成为历史。其实,作为一种文化内容和人们沟通的一种形式,书信在任何时候都有它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只是将来人们普遍传递的信件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在计算机上,并通过互联网发往世界各地的。作为一种过去的尺牍指导书,不仅有一种文化内容的记载,其所采用的石印技术,亦代表了一段印刷史。作为大众收藏者,选择一些品相上乘、内容丰富、印刷精良的版本来收藏,会有一种历史发展的象征和特殊的研究参考价值。因而,收藏这些书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梁德合)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