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
50页修复最长耗时1年
古籍修复师侯妍妍:
用指尖守护故纸里的文明
一张面积不大的操作台,几把趁手的工具,再加上破损程度不一的古籍,分解、补破、折叶、订线......这些,就是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的工作日常了。对她们来说,填满时间的不只是修复古籍时的沉浸,也是这一页页的积累。
侯妍妍从2009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在这期间由她经手修复的古籍大概有几十种。侯妍妍告诉闪电新闻记者,对每一个古籍修复师来说,每拿到的一本书,就像遇到自己的一个朋友。“有人把我们这个职业称为‘古籍医生’,有点儿像医生对病人那种那种感觉。”
古籍修复属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伴随古籍一路发展而来,为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因着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众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才得以保存。2016年,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侯妍妍介绍,古籍修复技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因为要把传统的、经验式的修复变成现在的科学修复,因此在修复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古籍修复师往往需要先对古籍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同时完成一些相应的科学检测,再针对古籍的材质等完成配纸和染纸的工作,最后根据现有的修复原则,进行技术上的修补。
在侯妍妍的印象中,修复难度最大的当属《佩文斋书画谱》。这套民国时期的书一共五册,耗时四五年的时间才完成修复。“它本身纸张的物理强度已经非常不好,一沾水就变成我们说的‘纸浆’了。”侯妍妍介绍,普通的“湿揭”以及放在锅里“蒸揭”的办法对它都不适用,只能采用“干揭”的方式进行修复。
“就只能拿着针配合小起子,一点点地给它揭开。因为老没有地方下手,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折磨人的。”侯妍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观察一下这本书的状况,看纸张是否稍微干燥了一点,能不能继续修复。“因为每揭开一点儿以后,纸张里面会有一点空气。跟空气接触一下,纸张就会稍微干燥,干燥以后就相对来讲就比较好揭了。”就这样,一本50多页的《佩文斋书画谱》,侯妍妍前后耗时一年才完成修复工作。
侯妍妍告诉记者,对古籍里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前提需要古籍本身是“健康”的保存状态。但古籍一旦破损,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直在延续的,必须通过古迹修复来对这些古籍进行抢救式的保护。“有的时候,我们修一些满是破洞的那种书籍,上面的纸张被虫子咬得像筛子一样。你修一天,晚上回去闭上眼,眼前全是洞。”
目前,山东省图书馆一共有八位古籍修复师,馆藏有75万余种古籍,其中有30万册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侯妍妍称自己会继续坚持下去,“必须要有人去坚守这个工作,并且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古籍修复师的职责所在。”
来源:闪电新闻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