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为清康熙内府刻本(扬州诗局)《全唐诗》宋之问卷,是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仙宗十友”之一、律诗的奠基人宋之问在《全唐诗》中的全部诗歌!三卷共 42页84面,是全唐诗900卷中完整的三卷。长宽:25×16.5厘米,全书已经经过国家一流古籍修复专家,脱裱精心修复,后装蓝色书衣、蓝凌包角,品相一流,初刻初印。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
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
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宋之问在世时与沈佺期齐名,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诗有较充实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此本版面整洁,由江南的写刻高手秉笔操刀,用端秀清丽的欧体写刻上板,文字镌椠精致,颇似晋唐小楷,且用宫廷太史连纸精印,墨色莹润,明湛悦目,初刻初印。
就字体而言,清初仍沿袭晚明经厂刻书采用的仿宋字和楷写赵字。康熙中叶以后,仿宋字形日趋横轻直重的长方形,时称“方字”或“硬体字”。《佩文韵府》是清康熙内府刻书宋字古籍的精品。扬州诗局承刻的《全唐诗》则为欧字古籍的优秀代表,清康熙盛极一时的仿唐欧阳询的楷写体,时称“欧字”,多由江南的写刻高手秉笔操刀,整齐划一,端秀清丽。特别是康熙四十年以后由扬州诗局承刻的书籍更是独具一格,时人誉之“康版”,并被认为在宋版之上。
《全唐诗》是清初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按时代前后排列,并系小传。每一作家之诗,按体排比。此书由于收集较全,而胡季二代又是鉴赏名家,对唐诗校勘极精,唐三百年诗人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
扬州诗局是清代为刊刻钦定《全唐诗》而专设的出版机构。扬州诗局先后刊行《全唐诗》、《佩文韵府》、《集韵》、《楝亭十种》、《楝亭诗抄》等书。扬州诗局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立于扬州天宁寺,由时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主持其事。后成为以编校刊刻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实为清代内府刻书的“分号”。
扬州书局所刻书最有名的是《全唐诗》。此书底本为清初藏书家季振宜(1630-1674年)所辑,后献给宫中,康熙帝将此稿赐给扬州书局收藏。曹寅认为此书极好,遂刊刻。扬州书局所刻《全唐诗》称为不出自武英殿的殿版书,以其缮写之精、雕刻之美,一直被后代版本学家奉为圭臬,在中国版本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全唐诗》著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及《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清代内府刻书图录》。
来源:公众号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