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
古籍医生:让残破书籍起死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佚名 2016-04-15 10:07:53
3月30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公布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8项,扩展项目名录59项。其中,山东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传统技艺类而榜上有名。古籍修复是怎样的一门技术.难道真的能让破旧的古书起死回生、返老还童.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山东省图书馆,探访了这些成日枯坐桌前的古籍“医生”,请她们讲讲古籍修复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济南二环东路的山东省图书馆。在五楼北侧一个安静的角落,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办公室就位于此。记者来到时,她们正在低头精心地修复那些古旧的书籍。
“一本古籍拿来放到我们面前,首先我们得拍照记录,然后根据破损程度制定初步的修复方案——这其实和绝大多数的工作是一样的流程。”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者侯妍妍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古籍按照破损程度也分为轻、中、重度等不同的等级,如果是开线、几张纸破损的轻度等级,这样的修复工作比较简单。但是大部分的古籍因为存世长久,且辗转的过程中保存不好,很容易就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
记者了解到,古籍的定义是辛亥革命之前的,用传统抄造纸当纸张、用中国传统装帧方法装帧的书。但现在,一部分民国时期的书虽然不算古籍,但依然需要修复。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定义的下限时间肯定也会变动。
那么重度破损的古籍该如何修复呢.记者赶来的也巧,侯妍妍手里正在修复的就是一册严重破损的明朝刻本《山堂肆考》。记者了解到,该《山堂肆考》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距今有四百年了。该书全部有240卷,记者现场看到的是其中一本,而这本古籍看上去已经遭遇了严重的水浸、虫咬,纸张全部粘连、板结,基本上,如果不是多么有价值,已经可以扔掉了——目测已经无法修复了。但在侯妍妍看来,古籍修复者的任务就是把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
“首先,我们要把这些粘连的书页一页页地拆解开来。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除了需要使用我们特制的工具之外,还需要一些在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的方法。”侯妍妍说。
就拿这本已经粘连板结的《山堂肆考》来说,由于纸张的韧性比较好,所以当纸张之间留有缝隙时,其实也是可以用工具插入,一点点揭开的。“这本《山堂肆考》所在的书函里一共有八册书,其中放在最下面的两册书遭受了水浸,而上面的书则保存相对完好。”侯妍妍说,既然是水浸,肯定不会是什么干净水,书页发霉进而粘连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书放到锅里去蒸。”乍听之下,用湿热的做饭方法去解决纸张书籍的修复问题,实在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侯妍妍告诉记者,用蒸锅蒸了之后,可以软化霉菌,这样就比较容易分开书页。同时,高温的水蒸气还可以加固纸上的墨色。除了霉菌,墨迹之间也会发生粘连,因为古时的墨汁中掺有不少动物骨头制成的骨胶,当水浸或者温度变化时,这些墨迹就会互相粘连。
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疑问,通常我们使用的纸张一旦遇水也会发生粘连,如果在锅上蒸了之后,水蒸气不是会更加让纸张粘在一起吗.对此,侯妍妍告诉记者,其实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抄造纸是用树皮、草等制作的,不存在遇水粘连的情况。例如,真正的宣纸不论你怎么揉搓它,只要把它放到水里浸透,然后再展开铺平晾干,它还会恢复成原状一样整齐干净,而这恰恰是现代的木浆纸所无法做到的。
因此,不要说放锅里蒸,有些纸张完好但比较脏的古籍,甚至直接可以放到水里进行水洗。
下锤砸
等到把破损的古籍一页页地拆解开来之后,就需要对每页纸进行具体的修复了。
“为了防止错页、乱页,我们会在拆下来的书页的角落里用铅笔轻轻地标上号。之后,单页可能会被喷雾喷上一些水汽,让它能够变得平整,因为大部分须修复的估计单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卷曲。”侯妍妍说。
单页平展了,就如同病人躺好了,下一步就得看医生如何下刀了。事实上,给古籍们修补破损,都需要用到前面提到的抄造纸。
为了保证修旧如旧,这些抄造纸买来时都是白色的,需要由古籍修复者手工染色成相应古籍的颜色。“古籍留到今天,原本白色的纸张都会因为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不同程度的黄色甚至是褐色。”
颜色染好了,但并非对准了色度就直接用。事实上,修补用的抄造纸的颜色,应该比被修复的古籍纸张的颜色浅一些才好。“古籍经过数百年的时间,纸张的变化已经稳定了。而新补上去的纸还会有个比较大的变化过程,颜色浅一点,是为了给补上去的纸预留出以后变色的空间。这样才能更长久地保持古籍纸张颜色的统一。”侯妍妍说。
遇到具体的裂缝或者破洞时,侯妍妍告诉记者,这需要不同的修补方式。例如,书本的中缝断开了,就用薄皮纸连上,术语叫“连口”。如果遇到破洞或者纸张的残缺,则需要用手和镊子按照残缺部分的形状大小,从抄造纸上撕出相应的大小形状,术语叫做“补破”。
既然是在破洞上补纸,那么新纸和旧纸之间势必有重合的部分,就好像盖在马路施工沟上的钢板一样。这些重合的地方术语叫做“搭口”。“搭口的宽度不能超过两毫米,不然不仅难看,还可能妨碍古籍的阅读。为此,在抄造纸上撕形状的时候就得多留心。”说着,侯妍妍给记者展示了一本古籍。“你看,这本书之前被人修复过,纸张破损的地方就是用纸大大咧咧地一糊拉倒。不仅难看,还盖住了好多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侯妍妍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她们会使用剪刀等工具把搭口修剪到符合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搭口处其实就相当于是多了一层纸。如果一整本书都要这样修补,加起来的话相当于多了很多页的厚度。如此一来,锤子就派上了用场——古籍修复者们会用锤子锤平古籍突出的部分,有时候,还需要动用专门的古籍压平机长时间高强度持续地压它们,直到压平为止。
无尽的任务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图书馆现有古籍80万册左右,其中,需要修复的大约有30万册。目前,馆里的古籍修复人员有9人,按照一天修复一页古籍的标准计算,这9个人即使修一百年也修不完。
“我们馆里的7个在职修复人员共同拜国内古籍修复的泰斗潘美娣为师,潘老师每年会有两到三个月在省图驻馆修复古籍。再加上外聘了一位老先生,一共就是我们9个人在修复古籍。而且这门手艺最主要的还是得靠师傅的传帮带。”侯妍妍说。
记者得知,早在唐代,宫廷中就有了古籍修复的匠人。迟至宋代,古籍修复就成为了职业。明清时期是古籍修复的鼎盛时期,也是在这时,古籍修复技术分成了南北两派。但其实,南北派的修复理念相差不多,其分歧多是由于南北方环境差异所致。例如,书画的保存方面,北派主张面冲内保存,是为了防止北方的风沙侵蚀;南派主张面冲外保存,是因为南方的墙壁多潮湿易滋生霉菌。“看似南北有分歧,但其实想法是一样的。”侯妍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