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
《源鉴类函》,成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是书之编纂,缘于康熙帝之命。明代俞安期曾编纂过《唐类函》,资料时限断至唐代,康熙皇帝下令张英等续补之。是书实为增补《唐类函》而作,故体例一遵该书。资料选择范围很广,既有前代17种类书,亦有明嘉靖以前的各类文献,题名为《渊鉴类函》。
全书四百五十卷,目录四卷,内容浩瀚,较《唐类函》二百卷,多增一倍有余。与一千卷的《太平御览》相比,虽卷数不及其半,但篇帙繁多,实多出《太平御览》一倍以上,堪称“万宝全书”。
全书分天部、岁时部、地部、帝王部、后妃部、储官部、帝戚部、设官部、封爵部、政术部、礼仪部、乐部……虫豸部等四十五部,部下分类,共有二千五百多个小类。凡《唐类函》原有的引证,皆以“原”字标识,续增的都标“增”字,以示区别。
每类内容,文字多者,类下分篇;文字少者,则不分篇。分篇者,多分为五项,以释名、总结、沿革为第一,典故为第二,对偶为第三,摘句为第四,诗文为第五。广征博引,内容丰富,实为文化研究资料汇编,对文化史极有参考价值。
版本考
《渊鉴类函》古籍版本中,清代刻本数量最多,严佐之先生《古籍版本学概论》指出:
“清代三百年间刻书业发展两起两落。清初是低谷,从康熙亲政到嘉庆是鼎盛期,道、咸乱世再度衰败,同、光中兴重掀高潮。”
康熙四十年(1701)渊鉴类函成书以后,其刻本在清代也经历如此的起伏。《渊鉴类函》的版本,已见之于众多书目中。具体而言,《渊鉴类函》版本大致有:康乾时期的内府刻本、武英殿刻本等官刻本,光绪间的南海孔氏家刻本,光绪至民国间的坊刻石印本。
满文本
康熙皇帝对《古文渊鉴》一书备加喜爱,“常备案头,以备温习”,并要求内外官员认真学习。故仅在康熙时期,除此种本外,宫中还有4种版本:一为康熙年内府五色精写本;二为康熙年四色套印本;三为康熙年二色套印本;四为康熙年内府刻满文本。康熙刻本前四种较常见,满文本拍场少见,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满文《古文渊鉴》被视为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其原版是稀有珍品。它不仅对研究汉文原集中所包括的从《左传》到宋代作者的古文段落,而且对研究满文古典书面语的一般情况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来源:点滴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