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中国老报刊收藏第一人谈书报刊收藏
  
作者:李润波
  
      一、书报刊收藏意义

  书报刊是大众最喜爱的读物,它不仅是人们观察社会的窗口,也是摄取知识和捕捉各类信息的渠道,因而成为大众喜爱的收藏品。但从收藏角度讲,书报刊这三种读物的收藏价值又有所不同,书的历史很长,纸质印刷的图书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而是传统藏项,宋代以后,民间收藏图书就已经成为时尚。新闻类报刊在中国历史时间很短,至今不到200年。然而,由于报刊是新闻载体,时效性很强,阅读之后很少有人刻意保存,再加上人为的禁毁、搬迁遗弃、虫蚀鼠啮以及后来历次政治运动的清理,侥幸保存至今者,寥寥无几,尤其见证历史发展拐点的重要新闻报刊,十分稀见。所以,现在市场上发现的每件都具有重要收藏价值。兹将书报刊的收藏认识和大家交流一下。由于每个领域都是个大课题,单独讲都要几天时间,要在这么短时间讲透,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为课题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藏书是中国传统藏项,但民国以前藏书讲究的是版本,讲究宋版元錾,内容讲经史子集,都是存世极罕的线装书,近一时期线装书收藏的范围宽泛了很多,明清版本成为新时代相当一部分藏书爱好者的追踪目标,市场价位上升幅度很快。但我要说的是,收藏当随时代,时代前进了,藏书的理念也要发展。我们不反对按传统方法藏书,但不要局限于线装书那个圈子。因为民国以后图书出版业发生了重大变革,洋装书格式即平装书成为主体,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民国平装书收藏。意义有二,一是开版本书新领域,二是民国期间国体变化极大,而这个时代的书,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化过程,历史研究价值高。在民国时期的平装书中,具有革命性质和直接刊载革命内容的红色图书最为重要,因为那些书对我们国家当前的这个执政党的诞生和发展曾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势力拉锯原因,大多遭受过禁毁,存世量极少,所以收藏价值很高。应该是我们这个时期收藏的主攻方向。
  书的收藏这里不多讲了,重点讲讲报刊收藏。饱和刊也有重要区别,报纸时效性强,但报道事件一般比较简单;刊物出版周期略长,但反映事件深度比报纸强。但二者毕竟相近,而且在收藏圈,很少单分,所以报刊一起讲。过去社会对报刊收藏了解不多,实际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到位,现在这个收藏领域非常活跃,全国到处都有报刊收藏人活动的身影,有的甚至活动的很有成效,吸引了很多国家级领导和业界专家关注。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职的国家总理温家宝、副总理王岐山、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何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万买提、周铁农等都亲自参观过我们的老报刊展览,而且给予很高评价。实践证明,报刊收藏意义十分重要。
  老报刊的收藏价值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文物价值。任何收藏品都有这样一个规律——“物稀为贵”,报刊在刚发行时,具有传媒作用,时效性过了以后,就形同一张废纸,卖废品、包装物品就是出路,当老报刊少到一定程度时候,它的文物价值又开始增高,尤其过了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之后,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的甚至成了稀世文物。
  第二,具有文献价值。报刊是反映动态社会的第一媒体,是原汁原味的历史。一张国家出版的日报,所反映的就是国家某一天的历史;一张地方出版的报纸,所反映的就是一个地方的某一天的历史。可以说,一张报纸,就是一张历史碎片,一个时期的报纸连续起来,就是历史概貌。更何况大多老报刊,都直接充当过主办者的舆论工具甚至斗争工具。所以,老报刊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根据。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来都一直处在封建朝纲笼罩之下,生活模式,世代沿传;政治体制,变化甚微。十九世纪末叶以后,受外力的影响,国体才发生巨变,在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艰苦抗日、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之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而这期间的一切“蛹变”过程,早已从时空中消逝,如果再想寻找回那个时代的影子,任何物品都难以系统表现,唯有老报刊能够再现原貌。因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报刊,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对动态中的社会的直接记录者,尽管有时它对历史本来面貌的反映不尽客观,甚至曾出现扭曲,但它的主流反映的仍是历史的原状。而且那些主观脱离现实的报刊,往往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因而它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样具有史学价值。
  第三、具有欣赏价值。报刊与书籍是同族,都是社会读物,都具有阅读欣赏价值,但二者性质上也有很大区别。同样反映一个事件,书籍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后参照许多文献汇总出来的作品,反映问题深度够,但时效性差,时代感不强,而报刊则是对当时社会的第一反应,时效性很强,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非常直观。以桃子为喻,报刊就是刚采摘的鲜艳的桃实,而书籍则是用那些桃实,加工制成的罐头甚或是果汁,不仅外表形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内中已有人为添加的成分,尽管味道比较适口,而且耐储存但毕竟失去了原始的味道。所以,报刊的欣赏价值从某种角度讲,高于其他读物。
  这三个价值决定了报刊收藏成为大众收藏热点。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报刊收藏界非常活跃,20年前提到收藏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报刊这个领域,20后的今天,几乎所有重要收藏活动乃至社会活动无处没有报刊藏品参加。有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着手对大众性报刊收藏组织的培育,2003年以来,国家民政部相继批准成立了两个二级藏报组织,即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和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眼下,这两个报刊收藏组织活动非常活跃,不仅广泛征集珍品绝品,抢救这块文化遗产,而且重视对藏品的研究利用,组办展览、讲座、出版,扩大收藏成果。前景十分看好。
  二、老报刊收藏目标
  民间收藏源自于个人爱好,收藏什么?怎样收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但是如果想在报刊收藏方面出成果,则不能太任性。一定要设定一个明确方向和目标,而且坚持不断地搞下去。根据本人经验,报刊收藏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着眼于利用。收藏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利用方式有许多,包括展览、学术研究、撰写文章、出版书籍等,这里边要看自己能力,能写的就写,如谢其章先生、秦杰先生,都是报刊收藏界的大笔杆子,谢先生已经出版的十几部力作,秦先生每年发表文章上千;能办展就办展,如詹洪阁、冯建忠先生,长期处于办展活动中,每年至少举办十几场展览。我本人介于二者之间,即办展览又写文章和出版书籍。像我们这样的还有很多,安徽的冯艺、山西苗世明、山东藤长富等。每个人在一片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这里有一条重要经验:打算办展的,要注意收藏和历史事件相关的报刊,每逢大型纪念活动来临,我们就可以拿出来展示,弥补国家馆藏利用之不足;擅长写作的即要注意积累历史事件的,也要注意收集历史名人逸闻轶事故事方面的。单写成文,连写成著。还有两条经验,一个是收藏注重藏品品相,定肯多花一点钱,也一定要品相好的藏品,展览效果好;二是尽量收藏有图片的画报画刊,展览和发表文章最受欢迎。这方面我的体会很深。
  我的观点,初涉报刊收藏的可以从特色报刊收集入手,如专门收集号外。近年来大事好事连连,很多报纸都出版了号外,细心收集起来,有200种就可参展,1000种就可独立展出。北京一位集报新手高同志,上学时开始集报,重点集号外,才七八年功夫,举办了多次展览,搞得很有成绩。这就是定位定得好。有的老先生收藏了三五十年,说数量有多少万,但在社会什么影响也没有,只在集报圈自娱自乐。所以我认为集报种并不可取,至少不要单一的为凑品种而收藏。品种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目标。我的第二观点,老的集报爱好者也要在广博的基础上注意专题收藏。专题收藏意义很大,比如集地方报。下大力量收集自己本地的报纸,三五年便可成规模,成规模以后在地方举办展览,引起文博单位重视,很快就在地方成为关注焦点,甚至恭列专家序列。这方面成功例子也不少。如山西的王海勇,专题收藏早期山西报,山西的图书馆、档案馆都没他藏品丰富,所以当地文史馆作者、新闻工作者搞课题研究都找他。山东滕长富专题搞地方解放战争史报刊,连续几年都在地方和报社、图书馆联手办展。再比如汽车史料收藏,很多老品牌汽车公司想搞自己的史料展,但他们掌握的资料很少,知道我们集报,就要求和我们合作来稿,安徽冯艺先生就曾举办过这类展出。其他如报业、广告、电力、通讯、煤炭、钢铁等部门都曾找过我们,要求合作举办专题展览。前景很好。其他类藏项这种情况很少。这就是报刊收藏的优势。
  搞收藏一定要把眼界放远,不要就收藏论收藏,不要把收藏看成是收藏者自己的事,应该把它推向社会,让社会更多的人认识收藏,了解收藏,加盟收藏,感受收藏乐趣。我们原来集报圈就在这方面有误区,长期自娱自乐,整体发展缓慢,近年来才赶了上来。
  现在一提收藏很多人首先考虑藏品市场问题特别是升值潜力问题,其实我认为最应该注重的是历史价值,而不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随时可变的,历史价值是相对稳定的。应该努力把历史价值很高的藏品收藏起来,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贡献。因时间关系,只把书报刊原则性的认识和大家交流一下,不一定适合大家口胃。下边应该留出一些时间供大家提问,以便共同探讨。


来源:北京文网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