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指尖“医术”让古籍焕新颜


 
\
培训班现场教学。
 
       “医生救人,我们‘救书’!”马刚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在刚刚结业的第三期甘肃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及理论研讨会上,他成为了一名经过20天深入学习,并初步掌握“救书”基本技能的“优秀学生”。
 
\
认真修复。
 
       为壮大古籍修复工作的接力梯队,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文博系统专业古籍修复人员的技术,今年2月21日起,由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三期甘肃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及理论研讨会在甘肃省图书馆举行。
 
\
仔细观察。
 
       “这次采用‘理论+实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期20天,来自全省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系统共18家单位的3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在这里进行了基础的古籍修复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让学员们能够按照科学、正确的方式来修复好与保存所在单位的文物古籍。同时,也是开展古籍修复及传统技艺的传播,让更多优秀典籍得到及时修复、保护、传承和利用。”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助理导师、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科科长何谋忠介绍。
 
\
地契修复。
 
       “通过培训,我学习了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修复手法等,根据理论学习,分析修复书籍的具体情况。”马刚小心翼翼地拿着自己修复的一本古籍说,“由于这本书破损比较严重,前后页存在断裂的现象,因此修复难度较大,所以仅仅只能修复封面、书口及地脚。此次修复工作是我独立完成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独立修复的机会,让我对于古籍修复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医生救人,我们‘救书’!”
 

       在何谋忠看来,“救书”让他们这群与古籍“打交道”的人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修复项目,就是甘肃省图书馆藏地方戏剧剧本的修复保护与整理。”何谋忠告诉记者,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地方戏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积累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其中不乏甘肃特有剧目和已经在舞台失传的剧目,还有格外珍贵的剧本,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火烧新野》等。这批戏剧手抄本几经辗转入藏甘肃省图书馆后,古籍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清点、编目、造册。
 

       “这批剧本我们用了三年时间,把481册书将近15000页全部修复完成。目前修复完成的剧本已经全部得到整理出版,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还要通过这批剧本将一些失传的剧种复排,这让我们更有成就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这批文献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利用。”何谋忠说。
 
\
作品展示。
 
       此次培训共修复古籍、装裱字画六十余件。展示修复作品成果、仔细观赏成品细节、认真分析修复工作的不足之处……在这次特殊的培训活动中,既有如马刚一样独立完成修复工作的,也有通过团队配合,经过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协商,最终完成古籍修复工作的学员。
 

       西北师范大学的陶伟和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余磊这两位学员,在共同完成了《万宝全书》古籍的修复工作后感慨万分,“学习中国特有的传统技艺,‘救活’一本古书使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继续延续,其意义何其重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继续提高古籍修复水平,让更多的古籍重焕新颜。”
 
\
专家点评作品。
 
       甘肃历史古籍文献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全省约有140万册古籍文献。2021年底,甘肃省10部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至此,甘肃省共有30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图六:修复前后对比图。
 
\ 
\
修复前后对比图。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甘肃作为文化大省也由此迈开了古籍保护修复的新步伐。据了解,自2007年至今,甘肃省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古籍12万余页,经手的古籍约17万页,并完成西北地方戏曲文献的修复项目,历时三年多修复480多册,近15000页;完成甘肃省博物馆纸质文献修复项目,共修复约500多册,约25000页。
 
来源:新甘肃·每日甘肃网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