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
古籍保护迎来发展春天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古籍保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古籍保护存在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突出问题。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中华古籍保护工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如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在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古籍数字化等方面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人才少一直是掣肘古籍修复的一大问题。15年前的调研显示,当时我国古籍藏量达3000万册以上,需修复古籍超过1000万册,但全国图书馆系统专业修复古籍技师却不足100位,对数量庞大的待修古籍来说可谓杯水车薪。经过15年努力,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设置相关课程等途径,我国古籍修复师数量增长至1000人,人员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落实,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页。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3026部珍贵古籍和203家单位入选。20个省份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古籍25476部。
迈进新时代,古籍保护应当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更进一步?业内人士纷纷“开出良方”。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提出,要想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学科基础做提升,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从最基本的鉴定、编目、读者接待、保护修复、数字化、文化推广,到理论层面的管理学、文献学、法律、物理、化学、生物学、色彩学、材料学、美术史、标准伦理、法律法规等,再到实践层面的库房管理、与读者沟通技巧、数字化与数据库、档案、展品陈列运输、藏品复制、计算机操作、灾害应急等,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打造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培养古籍事业的适用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提出,不仅要保护古籍、修护古籍,更要让古籍“活起来”,充分关注新印古籍的传承推广。他建议,应依托古籍收藏基础好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建设100个“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系统购藏新印古籍中的精品之作。以此为基础,开展中华典籍诵读与传习活动,全方位助力优秀古籍的传承阅读与出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承与弘扬。
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古籍保护利用将迎来又一个春天,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古籍保护存在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突出问题。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中华古籍保护工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如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在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古籍数字化等方面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人才少一直是掣肘古籍修复的一大问题。15年前的调研显示,当时我国古籍藏量达3000万册以上,需修复古籍超过1000万册,但全国图书馆系统专业修复古籍技师却不足100位,对数量庞大的待修古籍来说可谓杯水车薪。经过15年努力,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设置相关课程等途径,我国古籍修复师数量增长至1000人,人员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落实,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页。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3026部珍贵古籍和203家单位入选。20个省份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古籍25476部。
迈进新时代,古籍保护应当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更进一步?业内人士纷纷“开出良方”。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提出,要想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学科基础做提升,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从最基本的鉴定、编目、读者接待、保护修复、数字化、文化推广,到理论层面的管理学、文献学、法律、物理、化学、生物学、色彩学、材料学、美术史、标准伦理、法律法规等,再到实践层面的库房管理、与读者沟通技巧、数字化与数据库、档案、展品陈列运输、藏品复制、计算机操作、灾害应急等,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打造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培养古籍事业的适用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提出,不仅要保护古籍、修护古籍,更要让古籍“活起来”,充分关注新印古籍的传承推广。他建议,应依托古籍收藏基础好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建设100个“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系统购藏新印古籍中的精品之作。以此为基础,开展中华典籍诵读与传习活动,全方位助力优秀古籍的传承阅读与出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承与弘扬。
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古籍保护利用将迎来又一个春天,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财经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