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
河北:
让沉睡在“藏书阁”的古籍
“活起来”
国家兴,典籍幸。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广泛关注。站在国家层面呼吁加强古籍保护,提升大众对古籍文化价值的认识,必将对古籍的保护利用起到强力助推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各地加大了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保护,在古籍普查整理,古籍保护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古籍的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燕赵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有着深远意义。
苏文珠(中)与团队成员在讨论古籍内容。 苏文珠供图
收藏整理,燕赵古籍藏量丰富
不久前,2021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召开。会上,考古专家介绍了河北省“定县汉简”的初步整理研究情况。经多年研究,发现《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保傅传》《哀公问五义》等8种古籍。其中,《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4篇释文和部分摹本资料,先后在《文物》杂志上发布,《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则单独辑成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不久前,2021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召开。会上,考古专家介绍了河北省“定县汉简”的初步整理研究情况。经多年研究,发现《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保傅传》《哀公问五义》等8种古籍。其中,《论语》《儒家者言》《文子》《六韬》4篇释文和部分摹本资料,先后在《文物》杂志上发布,《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则单独辑成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发掘出土了一批竹简。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定县汉简”具有文物与文献的双重价值,但由于该墓早年被盗被焚,竹简碳化严重,对其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刻不容缓。为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多年整理的基础上,又联合多家单位编制《河北定县汉简保护修复方案》,并启动“定县汉简”现代化修复保护工作。
“目前,已完成11000多枚汉简的红外线扫描和照相,完成9000多枚汉简的胎体基本病害情况信息采集、形制测量,遴选出近2000枚待矫形的标本。”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这些工作将为汉简的进一步整理释读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校勘破译中华传统典籍作出巨大贡献。
燕赵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典籍构成这片沃土独有的文化景观。中国历史上,文字最早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有的刻在石头、青铜器或竹简之上,后来有了书于绢帛和纸张上的文字。据统计,河北省古籍藏量丰富,现存汉文古籍70多万册,古籍资源版本类型丰富,覆盖刻本、稿抄本、套印本、石印本、铅印本等,呈现出资源分布广、品种众多、内容丰富的特点。这些典籍光芒闪耀,诉说着燕赵文化的华彩。
河北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文珠介绍,在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全力推动下,河北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近尾声。目前,河北省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3家单位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出版;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32家公共图书馆的登记目录已经交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其中,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共汇集数据七千余条,近10万册古籍。
此外,经过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动员和组织,河北省共计87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还开展了首批和第二批《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304种古籍入选《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通过珍贵古籍名录的实施,建立古籍分级保护机制,为珍贵古籍精准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科学保护,护航古籍薪火相传
镊子、木敲锤、剪刀、尺子、针线……走进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修复领域工作多年的张晓东,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古籍修复工具。“您看,这10册清版本的《昭明文选》曾遇到虫蛀、断线等问题,正是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它才得以‘新生’。”
“古籍修复要秉持‘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的原则,整个过程都要沉下心来,细之又细,不能有一点马虎。”谈到自己的工作,张晓东说了很多可喜变化,这些年他发现人才队伍出现了年轻身影,人们保护古籍的意识越来越浓,古籍保护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古籍修复只是古籍保护领域的一小部分。近年来,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按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新增古籍书库,新建古籍阅览室,增设文献修复室,增加恒温恒湿和空气净化设备,加强消防安保设施,实现了古籍保护硬件条件的全面提升。
为推进河北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进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特藏书库的建立。先后组织河北省古籍收藏单位,完成了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开展了首批和第二批河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目前,河北省内6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经过多年实践、补充修订,河北省还形成了一套完善、切合实际的古籍保护管理制度。从建立古籍文献出入库管理制度、古籍文献阅览服务制度,到古籍书库和库区安全保卫制度,从建立河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到起草《河北省古籍普查工作方案》《河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这一系列举措,保障了河北省古籍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对一些不具备古籍保存条件的小型古籍收藏单位,我们开展了古籍寄存业务。通过协议,明确责任,开展免费寄存,确保了一些小型图书馆古籍的安全保存。”苏文珠说。
转化利用,推动古籍大众共享
让古籍走出“藏书阁”,发挥其最大价值是古籍保护的应有之义。保护再好的古籍,如果只是束之高阁,它顶多只能称之为“展品”或“藏品”。一部古籍,既需要研究者的钻研,也需要让更多人去了解。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走进河北省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古朴的书柜里,馆藏的影印古籍分门别类依次排开。“清康熙版本《畿辅七名家诗钞》和《畿辅通志》这两部书有一定代表性,这是我们认真遴选底本后进行整理、影印出版的。”苏文珠介绍,古籍阅览室及再造善本书库所藏文献,基本均是影印古籍,一本本饱经历史沧桑的古籍“重获新生”,真正让古籍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古籍影印出版的同时,加快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线上登记、网上阅读……古籍数字化不仅有助于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古籍的历史信息,也有助于促进古籍内容的传播。“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对此,苏文珠表示,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对古籍进行针对性转化,可以首先将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各方还要相互合作,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搭建数字化发布平台,让古籍真正走进大众书房。
为推动古籍走向更多观众,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各个古籍收藏单位,在古籍展览展示与宣传推广中实现创新。比如,推出“古籍特藏资源免费阅览,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帮您实现线上抗疫”活动,打造公藏古籍文献联展、文房雅玩展、京津冀珍贵古籍书影展等活动。与此同时,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各古籍保护单位广泛开展晒书、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在河北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古籍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由河北省古籍保护中心策划和设计的书笺和诗笺系列文创产品,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这些活动不仅让公众感受到燕赵历史典籍的文化魅力,还增强了公众保护与传承文化古籍的使命感。(记者史晓多)
来源:河北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