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代表委员:


让古籍“活起来”“火起来”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脉所系。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社会关注。参加全国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对此点赞,一致表示,对古籍的保护利用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强力助推作用。

       加强保护:古籍让中华文化延绵不绝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将“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政府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弘扬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2022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表示,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从经常出现的“严格保护”“文物安全”“活起来”“保护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提法中不难发现,保护是根本,利用传承是目的,“活起来”是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为新时代文物、古籍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表示,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自己作为古籍工作从业者备受鼓舞,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源远流长的文化生生不息,让其中先贤的智慧、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被激活,起到了滋养民族心灵、增强民族自信的作用。“这是古籍保护者的使命,也是非遗传承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表示,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次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政府对于加强古籍保护传承的态度、立场与工作安排,相信这会为今后的古籍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让更多人读古籍用古籍

       保护好古籍的同时,更要利用好古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表示,中华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强古籍推广,让古籍“活起来”,走近社会大众,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书香中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刘宁认为,让古籍“活起来”,不能只关注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更要充分关注新印古籍的传承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整理本和影印本为主要形式的新印古籍大量出版,成为古籍传承推广的命脉所在。但是,公共图书馆对新印古籍的购藏很不规范,购书经费没有得到合理使用,也制约了古籍的有效推广。建议依托古籍收藏基础好的省市公共图书馆,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建设100个‘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系统购藏新印古籍中的精品之作,以此为基础,开展中华典籍诵读与传习活动,全方位助力优秀古籍的传承、阅读与出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承与弘扬。”

       陈红彦表示,自己从事古籍工作已有35年。“古籍是有生命的,古籍工作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今年的提案,是将古籍保护学设立为一级学科,希望打造古籍事业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持续发展。另一个提案是建设‘书香中国’,让古籍中的文字更广泛地传承,让更多的人读起来、用下去。”

       张自成建议,要想真正把中央的工作部署落地落实,一是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要切实树立保护文物古籍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推进合理适度利用,加大政策供给,使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二是文物、古籍领域广大从业者,要切实担负起历史重担,全面压实保护利用责任,全面拓展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格局,为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研究认知,深化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研究认知,深化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的研究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政协副主席、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瑞霞表示,国家对古籍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相信很快就会有成果显现。“我们希望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更多文物古籍得到及时保护,特别是数量很大的地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文物古籍,尽快出台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有序地推进文物古籍保护工作。”

       别必亮认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将传统文化IP价值进行包装、开发,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记者张君成 隋明照 洪玉华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