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亡佚千年古籍《群书治要》的前世今生

\

《群书治要》是由初唐谏官学士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奉太宗李世民之命,博采经、史、百家典籍中的经国要领和历史实例,探讨历代帝王的兴亡得失,以史为鉴的一部重要治国文献。全书共五十卷,约五十余万字,收录了当时内府秘藏唐代以前典籍六十六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经、史、子分类的政书,实为唐朝的治政参考类书。

 

《群书治要》选材于儒家诸经、前五史和诸子百家,时间跨度从五帝时期一直到晋朝,内容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魏徵等编撰者用了数年的功夫,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编辑成书。共计五十卷,收录典籍六十六种,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成书之后,由魏徵作序并上呈唐太宗,正如魏徵在序言中所说,这部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唐太宗读到此书后,曾两次在诏书中谈及此书。他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中说: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太宗又再次谈到他读《群书治要》这部书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

 

\

 

《新唐书·萧德言传》记载,《群书治要》编成后,唐太宗曾对编撰者之一的弘文馆学士萧德言以丰厚的赏赐。根据宋王应麟所撰《玉海》引《集贤注记》记载:天宝十三载十月,敕院内别写《群书政要》,刊出所引《道徳经》文。先是,院中进魏文正所撰《群书政要》。上览之,称善,令写十数本分赐太子以下。李蘩《邺侯家传》里也记载唐僖宗曾问大臣李泌说: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广博,卒难寻究,读何而可?回答说:昔魏徵为太子略群书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谓之《群书理要》。可见《群书治要》在唐朝君臣中的影响。

 

此书作为当时仅供朝廷最高层阅读的帝王学教材,唐太宗对此评价甚高,阅后亲自写诏称: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后又令写十数本分赐皇子诸王。但由于唐代雕版印刷尚不发达,此书仅赖钞本在皇宫与王府流传,私家书目皆不载。据南宋初年《中兴馆阁书目》,此书在南宋秘府所存已残缺不全,约至宋末元初已彻底亡佚。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1世纪《群书治要》卷第二十六(局部)

 

幸好,唐时日本的遣唐使曾将此书抄回日本,上呈日本天皇,方使此书得以流传于世。直到今天,日本宫内厅还保存着金泽文库中的《群书治要》手抄本,为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手抄。这部手抄的《群书治要》后来归德川家康所有,德川家康得到此书后,曾于公元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四十七册。因数量稀少,流传不广。这就是日本元和二年铜活字本。此时,《群书治要》已缺失卷四、卷十三和卷二十,残存四十七卷。

\

pastedGraphic.png

▲中国书店影印出版的的《群书治要》元和本。

 

公元1781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感慨于《群书治要》这样一部经典好书,却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中的《群书治要》手抄本重新校刊。六年后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

 

天明本《群书治要》问世十年后,公元1796年,尾张藩主得知《群书治要》在中国已经失传,便以五部移送当时掌管长崎海关的近藤重藏,托他转送中国。近藤氏以一部存长崎圣堂,一部赠诹访社,三部赠唐商馆,托中国商人携回本土。因此,最初进入中国的天明本《群书治要》仅三部。根据文献学家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的记载,此书原装本应该是二十五册,横十八点二厘米,纵三十一厘米。

 

清嘉庆七年,鲍廷博编撰《知不足斋丛书》,其在《孝经郑注序》中提到了《群书治要》:此书久佚,仅见日本天明刻本,由此可知,天明本《群书治要》当时已经在中国藏书家之间流传。

 

稍后,阮元编辑《宛委别藏》,将《群书治要》编入其中。后来,《连筠簃丛书》《粤雅堂丛书(三编)》等都从《宛委别藏》中辑入了《群书治要》。

 

\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群书治要》

 

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以天明本《群书治要》为底本影印出版,《丛书集成》又依《连筠簃丛书》本重新排印刊行。然由于印数稀少,此书一直流通不广。

 

\
 

2001年,习仲勋同志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该书于2011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1996年,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得到一套日本天明本《群书治要》,回国后交给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先生,习仲勋先生为此书题词古镜今鉴,并委托相关人员对此书点校、翻译,整理成《群书治要考译》一书,2011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让《群书治要》这部失传千年的古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烈关注,短短几年间,与之相关的出版物已达百余种,对该书的研究和学习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来源:公众号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