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走过十年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作为一项国家级文化保护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也正式启动实施。到今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提起古籍保护工作,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刘家真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掀起过一阵高潮,举办了较多古籍鉴定及修复等培训班。遗憾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这项活动就偃旗息鼓了。”

古籍保护的再一次高潮就是时隔20年之后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次古籍保护是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有序推进的。尽管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是保护古籍的行政主管部门,但它被授予了一定的行政职能,如负责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的创建、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中承担培训中心的工作、协同各省级分中心做好研究工作等。此外,文化部办公厅还成立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以规范和加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促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刘家真说。

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雁行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家底,也就是对全国进行古籍普查登记。截止到2016年年底,该计划已经完成了对全国12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200余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编纂出版了涵盖全国119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共30部57册。在中华古籍保护网上开设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目前已经累计上传发布了40多万条权威古籍普查数据,全部免费向社会公开共享。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另一项重头工作是对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以形成古籍分级管理体系。201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各公藏单位珍贵古籍的保护,带动各级、各地古籍库房条件的改善。”王雁行说。

在该计划开展过程中,公众最为关心的可能就是古籍的修复和保护了。“这包括对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是修复古籍以延长其寿命,再生性保护则是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和影印整理出版。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古籍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全国累计修复古籍约200万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着力建设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发布一万余种古籍影像资源,并将陆续发布新的古籍数字化成果。”王雁行介绍说。

该计划实施的十年间,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在计划实施前,全国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不足百人,如今已扩大到千人。截至2016年年底,该计划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5期,建立了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23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

“我国还有很多珍贵古籍散落海外各国,古籍原本的回归不容易,但可以推进古籍以数字化形式回归。”王雁行介绍说,“2014年我们设立了海外中华古籍调查及数字化合作项目,对海外古籍进行普查登记,与海外古籍收藏机构商议古籍数字化回归问题。比如,经与法国相关部门签署协议后,去年全部法藏敦煌遗书以高清数字化形式实现了回归。”

此外,该计划还通过举办展览、征文比赛、创客大赛等活动,向公众介绍古籍知识,提升公众对古籍保护的关注程度和兴趣。

2016年,“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当中。中华古籍保护,仍在继续。

《中国科学报》 (2017-02-24 第5版 文化)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