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记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很大
谈到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宋刻《汉隽》,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说,古籍的牌记也特别值得研究。
这部古籍的牌记看起来简单,承载的信息却不一般。内容是《汉隽》校对和出版人员的名字,其中有“乡贡进士门生樊三英校正”,这是做最基本校对工作的人员;第二位是“乡贡免解进士县学长章镕校正”,这位是象山(今浙江宁波象山县)县学的负责人,是一位取得进士功名可以直接参加礼部官员选拔的人员;第三位是“迪功郎明州象山县主簿徐晟”,“迪功郎”在宋代是从九品的官员,这个职务告诉人们,象山县归属明州,曾由徐晟管理全县的文书事务。
牌记中最后一个人物便是当时的象山令蒋鹗,“从事郎加明州象山县主管劝农公事兼主管玉泉盐场”,这段描述职务的话较长,念起来可能觉得比较啰唆,但是现在看来幸亏印书时把官职写全,才让后人可以获取那个时代更多的信息。“从事郎”是宋代从八品的官员。在宋代,县令大多主管当地农业发展,这个职务属于正常,但是“主管玉泉盐场”几个字信息量很大。
浙江濒临东海,海水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来制作海盐。春秋战国时期,杭州湾两岸已经开始出现规模化的海盐生产。唐朝以后,以浙东为主的两浙盐区成为全国七大海盐产区之一。史料记载,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象山县设立玉泉场,又称“玉泉盐场”,这位蒋鹗是目前史料明确记载的、可以查证的最早盐场主管。
人们读宋代典籍,经常看到贩私盐牟利的情节,那么宋代如何管理盐场,史料记述很少。从这个蒋鹗以县令身份兼作盐场主管的史实,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盐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南宋官府对盐业的重视程度。
此外,尽管宋代县学因为得到官府的支持发展很快,数量空前,但是受地方经济水平制约,发展并不均衡,象山县以一个县学之力刻印历史学习辅导材料,反映了盐业发展对当地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持作用。可以推想,象山县学印书远不止于此,而他们在刻印书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头脑,反过来也印证了当地经济文化活动的活跃水平。
来源:辽宁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