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籍里的文化自信
文字与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建立文化强国的动力与源泉。
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启动实施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以“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更是将古籍的研究与整理推向高潮,计划至2025年,编辑出版《江苏文库》3000册。那么,在古籍中我们如何去了解江苏文化的发展历史,乃至它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的文化自信?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思想繁荣,众多哲人绽放璀璨光芒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那么你知道与孔子齐名的南方人是谁?“南方夫子”又是指谁?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文学院博导周群告诉记者:“季札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与孔子齐名,同时也是孔子仰慕的君子,被称为‘南季北孔’。”
据周群介绍,吴国第十九位国君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一说夷末或夷昧)、季札。寿梦觉得第四个儿子季札最有德行,可是按照制度,他应当传位给老大诸樊。季札的三个哥哥也觉得季札最有能力,争相拥戴,可是季札坚决不同意,诸樊最终继位。季札因受封于延陵(在今江苏常州、江阴地区)一带,又被称为“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画像
季札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8年)出使鲁国,这年孔子才3岁。鲁国的贵族为他演奏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引众人赞叹。
季札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对于孔子文艺观具有直接的启示之功。孔子是儒家文艺观的杰出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季札观乐所体现的诗乐观念、审美标准以及观世功能,都对于儒家文艺思想具有骅骝开道的作用。就此而言,季札的文艺观又有‘启圣’之功。季札践行心诺、挂剑墓树的兴举,是古代诚信守义的典范,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诚’与‘信’的内涵。”周群说。
孔子有个学生叫言偃,字子游,是常熟人,虞山脚下有他的封土墓,被誉为“南方夫子”。
《说江苏》记载:“在《论语》中记载孔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门学科中八个成绩最好的弟子,言子是文学科中的优秀代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传授给他的。两千多年后,中国人根据这样的思想建立了现代民主共和国家,这句话也被镌刻在南京中山陵的牌坊上。”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其实朱熹理学与江苏也有关系。
据《说江苏》记载,北宋新儒学的代表性思想流派是理学或道学,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由所谓的“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以及程颢、程颐兄弟不断努力而形成。福建人杨时是“二程”的学生,就是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学成告别时,程颐站在书院门口目送他远去,意味深长地说:“吾道南矣!”这是理学正宗传到南方的象征。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杨时来到无锡,在东门附近见一处风景与早年游历的庐山东林寺仿佛,于是便建造了一所东林书院,将理学传授给无锡人喻樗和福建南平人罗从彦等。罗从彦的学生李侗是个隐士,将学问传给了朱熹。朱熹采辑宋代理学家的观点,撰写了《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后人并称为《四书》。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说:“如今,当你走进东林书院,会看到正门前的石牌坊上题有‘闽洛中枢’四个字,所以,江苏地区是中国理学传播的中枢站,孕育了南宋理学。”
明清之际,江苏大地上更是出现了各种学派,可谓百花齐放。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成为晚明显学。”据周群介绍,王艮,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者。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世代为灶户(烧盐的苦力),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在山东拜谒孔庙时,受到很大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38岁时远赴江西游于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王艮经常与师争论,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的学生大多为平民,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平民儒学为特征,使自汉代儒学正统化成为士人利禄工具之后,重新恢复了儒学面向民众的一面。王艮提出的乐学说、百姓日用即道、以身为本的‘淮南格物’论都体现了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宗旨。从而形成了儒学史上的‘一大变’,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挺立主体精神的传统,赋予了儒学的近代化因子。”周群说。
明清之际的三位大儒是江苏的顾炎武、浙江的黄宗羲、湖南的王夫之,其中顾炎武对清代学术转变的影响最大,他强调学以经世,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他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治学注重实证,带动了北方的学者而与浙西之学者应和,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乾嘉学派,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一般说来以惠栋(今苏州人)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扬州学派也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此后清代的经学内部又分出常州今文学派,为晚清政治变革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文学昌盛,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有关
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19年10月31日,南京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
“‘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有关,首先他们的作者几乎都是江苏人,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于南京;《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于江苏兴化;《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说是施耐庵的徒弟,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告诉记者。
据苗怀明介绍,四大名著中也多次提到江苏地名。《红楼梦》第一回故事基本发生在苏州,把阊门称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第二回基本在扬州。此后,出现了石头城、六朝遗迹等一系列南京地标。最后一回中贾政在南方料理丧葬的事后回京,在经过毗陵驿时与贾宝玉匆匆见了一面,毗陵一般指今天的常州。
《西游记》中“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一回中两次提到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是海州人,在第十四回中唐僧也自称是海州人。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一系列镇江、南京城内景致,包括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恨石”、“驻马坡”等。最后一个呈现的城市是南京,其事迹是西晋灭吴,三家归晋,全书因此告终。
《水浒传》中提及镇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把金山叫做“寺里山”,称焦山为“山里寺”等。
今天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在四大名著中被提及的有南京、镇江、扬州、苏州、连云港、淮安、徐州、常州、无锡等九个,其中绝大部分城市至少被两部著作提及,充分显示了江苏城市的形象传播力。
为什么四大名著都会和江苏有关呢?苗怀明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江苏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江苏是融四面八方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地方,南北兼收,多民族融合,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经济发达。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古代能够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写出如此优秀文学作品的人,应该都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江苏无疑是适合大文学家们创作的地方。同时,贯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也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
除四大名著外,古代江苏籍的文人和文学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赫兆丰娓娓道来——
西汉时,枚乘(今淮阴人)写下了大赋《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在赋史上,“七体”成为一种专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撰成《四声切韵》,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将四声、病犯的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创立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中国的诗歌从此不再完全作为音乐的附庸,找到自己的韵律,为唐诗的繁荣打下重要基础。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后世也称之为《昭明文选》,唐宋有“《文选》熟,秀才足”“《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此书影响深广,是中国文学的经典。
唐代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来过江苏。王昌龄做过江宁丞,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李白对金陵的名胜和人情十分眷恋,也喜欢烟花三月的扬州。杜甫在金陵瓦官寺里看过顾恺之画的佛像。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做过苏州刺史。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在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王安石先后在南京生活了20年左右,死后葬于钟山(今紫金山半山园)。王安石的诗含蓄深沉、雅丽工巧,被称为“王荆公体”。高邮人秦观为词坛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范成大是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元代倪瓒是江苏无锡人,位列元四家,对董其昌、石涛等名家均有重要影响。
王世贞是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朝文坛领袖;唐寅,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冯梦龙,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出版家,著有《三言》《东周列国志》等。《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姑苏繁华图
金圣叹,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林语堂誉之为“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孔尚任为创作《桃花扇》,游览了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南京明孝陵、燕子矶、栖霞山白云庵等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皆是一绝。《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定居秦淮河畔,又称“秦淮寓客”,在南京完成了这部巨著。
其他如东晋医学家葛洪、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出生于建康),医学家陶弘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今江阴人)……他们都是今江苏地区人,或在今江苏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描绘江苏的文学作品中留下大量经典诗句,如南朝谢朓作的《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样的诗句至今读来,还是宛然在目、真切入耳,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表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成为‘文人看南京’的‘南京城市名片’,成为高铁驶入南京时的欢迎语。这张名片与这句欢迎语,既透着一股烟水江南的自豪、一种龙盘虎踞的霸气,也表达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人‘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的文化自信与人生追求。”
世代书香,方志藏书全国领先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记录。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据统计,1949年前纂修的历代方志逾万种,占古籍文献总数的1/10。成书于东汉时期记录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被誉为‘地方志鼻祖’。”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告诉记者,“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编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到现在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
左健伟还告诉记者:“明代在南京完成的《永乐大典》、清代在扬州完成的《全唐诗》,都是在江苏编纂完成的集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于大成的类书。”据了解,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南京登基,从永乐元年(公元1412)到十八年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编纂了一系列大型的文化典籍。他命解缙等人在永乐年间编成了三亿七千万字、二万二千多卷的《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较《大英百科全书》早三百多年。
在南京完成的《永乐大典》
清代的扬州是漕运和盐运的枢纽,富甲天下,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红楼梦》作者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在扬州开设《全唐诗》诗局,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编纂刊刻了《全唐诗》计九百卷。
江苏藏书事业历史悠久,许多文人学士都有藏书的习惯。《南唐书》记载:“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江苏历史上有多个闻名天下的藏书楼。
据苏州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陈其弟介绍,铁琴铜剑楼,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区中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与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归安(今浙江湖州)陆氏的皕宋楼、钱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由常熟瞿绍基所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铁琴铜剑楼以藏书质量高、数量多而著称于世。藏书历经五世传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氏后代将家藏的众多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给国家,为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津逮楼位于南京甘熙故居内,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是一座仿宁波天一阁建造的藏书楼,以“津逮”命名。“津逮”语出《水经注·河水》“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意为“求知的入门之路”。津逮楼是清末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10万余卷藏于此楼。
“私人藏书楼,保存了大量典籍,也加快了典籍的传播,造就了图书事业的繁荣。藏书楼也为江苏教育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培育了江苏人的儒雅书卷气质,促进了江苏学术研究的兴旺发达和深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活力。”陈其弟说。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但重温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增强历史自信,并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常州人赵翼创作的组诗《论诗》中的一首。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与引领的主张。他认为诗歌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应求新、求变、求突破。诗歌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诗风、诗作和诗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葛金华说。
葛金华表示,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从文学史的长河中,诗人赵翼看到了每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与追求。一个“领”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豪迈之气,既有不让古人、一争高下,事事当争第一流的志气,更有他这一代诗人的自信与风采。“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做一个时代的自信者,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来源:新华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