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学术争鸣
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及馆藏抄本考述

 

万斯同是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他的《石经考》是清代考证石经三种主要著作之一。其传世刻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忏花庵本和《四明丛书》本。其中康熙年间所刻《昭代丛书》本为首刻本。传世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知圣道斋抄本和馆藏佚名氏抄本。馆藏佚名氏抄本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为考证万斯同撰写《石经考》的缘起、时间、地点以及成书时间、首刻本有关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1、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

 

1.1 万斯同简介

 

万斯同,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卒后门人私谥贞文。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宁波市)人。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其父万泰,是明末清初著名抗清志士。他7岁时,明朝灭亡,随父兄迁居到奉化西南榆林山中,全家以垦荒种田维持生计。12岁时,在清廷逼迫之下,全家又迁居到宁波府城西郊的白云庄,14岁时,才又回到故居。万斯同自幼聪慧,在父亲的教导下,博览群集,与诸兄探讨经史学问。17岁时,拜著名学者、思想家黄宗羲为师。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40岁的万斯同在学界已是声名鹊起,清廷开博学鸿儒科,强令他出仕,被他设法拒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京做内阁学士的同乡徐元文被清廷任命为撰修明史的监修,邀万斯同进京撰修明史。万斯同答应,从此开始长达20余年的撰修明史生涯。由于他拒绝清廷为他授予官职,终生为布衣,所以后人称他为布衣史官。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刑部尚书兼明史馆总裁徐乾学、内阁大学士兼明史馆监修徐元文两兄弟,相继被弹劾免职。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王鸿绪被任命为明史馆总裁,邀请万斯同从江南会馆搬到他在京的邸舍,从此万斯同就一直住在王鸿绪家中撰修明史,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去世。《石经考》是万斯同在王鸿绪的家中于编撰明史之余而完成。

 

1.2 万斯同《石经考》的地位

 

清初,专门考证石经的权威著作有三种:其一为顾炎武的《石经考》,其二为万斯同的《石经考》,其三为杭世骏的《石经考异》。万斯同《石经考》晚于顾炎武,而早于杭世骏,三家各具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石经之沿革异同,唐宋以来,论者龃龉不一。昆山顾炎武始辑诸家之说为《石经考》,实有创始之功。斯同是编,息采顾炎武之说,又益以吴任臣、席益、范成大、吾衍、董逌诸家之论,并及顾炎武所作《金石文字记》,亦间附以己见。虽不若杭世骏《石经考异》之详辨,而视顾氏之书,已为较备。且炎武详于汉、魏,而略于唐、宋。斯同则于唐、宋石经引据特详。又斯同虽在世骏前,而世骏作《石经考异》时,未见此书,故此书之所详者,《考异》或转未之及。要之,合三家之书参互考证,其事乃备,故未可偏废其一也。”[1]

 

1.3 万斯同《石经考》现存主要版本及其源流

 

万斯同《石经考》流传至今的刻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忏花庵本和《四明丛书》本等。其中最早的刻本为康熙年间刊刻的《昭代丛书》本,这是万斯同《石经考》的首刻本,编入《昭代丛书》丙集第一帙(黄),分为两卷,卷一为《汉魏石经考》,卷二为《唐宋石经考》,撰者题名均为鄞县万斯同季野辑。《昭代丛书》丙集卷首有丛书编辑者张渐、张潮所做序文各一篇,落款时间均为康熙癸未年夏。张潮的落款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夏五新安张潮山来氏题于扬州诒清堂。张潮在《昭代丛书》丙集《例言》中提到:是集经始于庚辰之冬,告成于癸未之夏,较之往集为日颇迟,观者可以想其所处矣。又说:仆自巳卯岁失足以来,生计萧然,日就困惫,乙集已自拮据,故不复作铅椠之想,缘舍弟木山,力为怂恿搜辑,共襄厥成,是以复有是役。”[2]由此可知,《昭代丛书》丙集开始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冬,刻成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历时3年多。张潮因故失去双脚,生计艰难,该集是在其弟张渐的积极鼓励和协助下得以辑成。据此,万斯同《石经考》首刻本应确定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扬州诒清堂所刻《昭代丛书》本。由于道光癸巳年(公元1833年),吴江沈氏世楷堂翻刻诒清堂《昭代丛书》,以世楷堂名号取代诒清堂,诒清堂逐渐被人所淡忘。陈隆予: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及馆藏抄本考述陈隆予: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及馆藏抄本考述现在存世的万斯同《石经考》抄本,据笔者所知有两种,一为上海图书馆藏知圣道斋抄本,一为笔者所在河南大学图书馆藏佚名氏抄本(在后面单独考述)。知圣道斋抄本是省吾堂刻本所据底本。宫云维先生《万斯同经学著作补考》说:知圣道斋抄本,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彭元瑞(1731-1803)所抄校。”[3]从时间上看,该抄本所据底本应为诒清堂《昭代丛书》本。彭元瑞在《知圣道斋读书跋·石经考》中说:旧藏钞本讹脱殊甚,戊申春曾取各本书校改一帙。”[4]后来彭元瑞的门人蒋光弼,即依彭氏抄校本刻印万斯同《石经考》,收入乾隆年间刻印的《省吾堂四种》丛书中,这就是省吾堂本。忏花庵刻本则是在《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的基础上,由山阴宋泽元进一步校勘,并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刊印。《四明丛书》本,则是以省吾堂为主要底本,并参校忏花庵本,由张寿镛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刻印的。四库全书本,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所据底本为副都御使黄登贤家藏本,出处未详。

 

2、馆藏万斯同《石经考》抄本及其文献价值

 

2.1 馆藏万斯同《石经考》抄本介绍

 

馆藏万斯同《石经考》抄本是馆藏《石刻丛考》(丛书名为本馆自拟)5种抄本之一,其他4种分别为林侗《昭陵墨迹考》5卷,陈奕禧《金石遗文录》3卷,张弨《瘗鹤铭考》1卷,张潮《焦山古鼎考》1卷。《石刻丛考》共5812卷,为清雍正年间佚名氏所抄,汇集了清顺治、康熙年间金石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0106月以孤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的万斯同《石经考》抄本,开本为27cm×17.3cm,分上、下卷,每卷1册,共2册。上、下两册正文均为39页(如按现在页码计算为78页),每半页10行,每行1719字不等,无边栏、行格。全书用工整小楷抄写,书法秀丽俊美。上册卷首有林佶所撰《石经考序》。根据序的内容判断,应为万斯同《石经考》原序,也是该抄本的重要文献价值所在。在第一册第一页右下端,钤有两个长方形朱色收藏印记:第一个为阳文,已被挖补过,仅存其左边印在抄文上的藏印记”3字;第二个为阴文,印文是吕氏荫莲珍藏书画,钤在第一个印记被挖补过的地方。在第二册第一页右下端,也钤有吕氏荫莲珍藏书画长方形朱色收藏印记。由于吕荫莲的挖补,原收藏者的身份已很难考知。

 

2.2 馆藏抄本与刻本之间的关系

 

该抄本被鉴定为雍正年间佚名氏抄本,从时间上推论,它晚于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扬州诒清堂《昭代丛书》首刻本,而早于乾隆年间常熟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道光年间世楷堂翻刻《昭代丛书》本等其他所有刻本,因此是考证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的重要依据之一。据宫云维先生《万斯同经学著作补考》所说,万斯同《石经考》传世刻本分属两个传本系统,一是《昭代丛书》本系统。《四库全书》本等均属于此。该系统传本在内容上多有缺漏,如所引《后汉书》宦者济阴丁肃一节,均题《李巡传》(其它本作《宦官吕强传》)。又如,书中所引《石经论语残碑》,《昭代丛书》等本均脱《阳货》篇、《微子》篇部分;所引洪适《隶续》之《魏三体左传遗字》,则俱脱。其它草率讹脱者,亦颇多。另一个传本系统为省吾堂本。该系统传本,源于《昭代丛书》本,先是由彭氏元瑞校改《昭代丛书》本之讹误,继由蒋氏光弼补足《昭代丛书》本之缺,尤胜于《昭代丛书》本”[3]。据此,笔者考查馆藏抄本,从内容特征和抄写时间判断,馆藏抄本应属《昭代丛书》本系统。但从所题书名、卷名、撰者称谓和卷首序文看,馆藏抄本又与《昭代丛书》本有明显不同。《昭代丛书》本无统一书名,两卷分别题名,卷一题名为《汉魏石经考》,卷二题名为《唐宋石经考》,撰者题名为鄞县万斯同季野辑。馆藏抄本所题书名为《石经考》,分卷题名为《石经考》卷上,《石经考》卷下,撰者题名为四明万斯同季野辑。且馆藏抄本卷首载有林佶所作序文,《昭代丛书》本不载林佶序。由此看来,馆藏抄本所据底本究竟是《昭代丛书》的首刻本,还是另有其他底本,尚待进一步考证。

 

2.3 馆藏抄本所录林佶《石经考序》的文献价值

 

笔者对现存的万斯同《石经考》主要刻本,如世楷堂翻刻《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张寿镛约园《四明丛书》本等进行考察,均未见录有林佶《石经考序》者。其中《昭代丛书》本和省吾堂本无任何序文;《四库全书》本只有四库馆臣写的提要;张氏约园《四明丛书》本卷首有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张寿镛为重刊省吾堂所录万氏《石经考》所撰序文、有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宋泽元为忏花庵本万氏《石经考》所撰序文、有四库馆臣为万氏《石经考》撰写的提要,卷末附有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石经考》、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万斯同石经考》,唯独没有林佶所撰原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诸种刻本都没有收录林佶所撰原序,是在初次付梓时就遗失了,还是在后来翻刻时删除了,抑或有其他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将林佶所撰序文照录于下,以便笔者考述和专家、学者参考。汉熹平石经传于世者甚稀。去春,予客华亭大司空王公邸,司空出一本相示,所存《尚书》三十余字,《论语》百余字,其笔画苍古道劲,知非蔡中郎不能也。因跋数语,以记与观。顾未暇考夫当日刻石缘起与迁徙完缺之所以然,以及历代石经之继作而各有本末,以与世之博雅君子参稽而论也。时甬川季野万先生同在邸舍,循览之下,喟然者久之,谓夫石经三体之名起于汉,而不知魏与后魏续刻之辩;石经今文之刻始于唐,而不知孟蜀、南宋踵事之迹,则亦为通人之蔽也。于是本之史传,恭考诸家论说,遂订为《石经考》一书。既成,以示予窃读而题之。因叹夫思辨之学久已不讲于世,大而礼、乐、兵、农,小而书、数、射、御,皆无足以撄其心。而群居终日,游谈无根,不知古人一物不知,引为己耻,而必以穷至事物之理为学之归,其用心抑何远乎!先生自幼穷经,尤熟娴历代典故,每发一论,征一事原原委委,如指诸掌,所著书数十种,皆称是。即如此编,讵非汲古者之修绠耶?夫经学不可一日不显于世,古之人以为,刻于石可以永久耳,而不能不就磨灭。五代以后乃有木刻,视石本流传差易,且经宋诸儒正定,无诞谩芜累之失,又家有其书,可谓盛矣,而通经者愈少,抑又何与?倘有志于学者,因兹考以知夫石经之本末,因石经以求古圣贤立言之旨,推义类以尽其余,则知夫先生之用心,固非第为《石经考》而已也。因为序以归之。康熙庚辰夏六月十日林佶。[5](说明: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根据序文内容、时间可以断定,林佶是第一个为万斯同《石经考》撰写序文者,该序为原序应当无疑。根据林佶所撰序文,可以清楚地知道万斯同编撰《石经考》的缘起、时间、地点和成书时间,而这正是万斯同著作研究中至今尚未确切论定者。如方祖猷先生在《万斯同著作考述》中只说他的《石经考》是在京修史时作”[6],宫云维先生在《万斯同经学著作补考》中对万斯同《石经考》撰写缘起、时间、地点等亦均未论及,历代刻本所录序文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不载此类信息。唯独林佶所撰序文载有这些原始信息,因此十分珍贵。根据序文所言,林佶与万斯同是去春华亭大司空王公邸,即当时在京任明史馆总裁的王鸿绪家中,看到王鸿绪所藏汉石经残碑拓本。林佶序文落款时间为康熙庚辰夏,即康熙39年(公元1700年)夏天,则去春当是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春天。也就是说,林佶与万斯同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春天,在王鸿绪的京师邸舍中一同观览了王鸿绪所藏汉石经残碑拓本。万斯同是应王鸿绪之邀,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从江南会馆搬到王鸿绪家中来撰修明史的,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去世为止。从时间上看,与林佶序中所言相符。当时万斯同已经61岁,是著名的布衣学者,而林佶才39岁,尚未在朝廷任职。林佶尊称万斯同为先生,万斯同《石经考》书成之后即交林佶阅览,并属其作序,两人可谓忘年之交。

 

由林佶所撰序文,再结合有关史料,以及张潮为《昭代丛书》丙集所撰序文,就可为万斯同《石经考》从撰写到付梓的过程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应王鸿绪邀请,万斯同从江南会馆搬到王鸿绪的邸舍,继续撰修明史。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春天,林佶也来到王鸿绪邸舍客居,王鸿绪便把自己收藏的汉石经残碑拓本出示给林佶和万斯同观览。万斯同看后,慨叹世人对石经历史缺乏系统的认识,即产生撰写《石经考》的想法。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万斯同以史传为依据,考证诸家论说,完成《石经考》一书,并请林佶为之作序。当年冬天,张潮编辑《昭代丛书》丙集时,即将万斯同《石经考》收入该集第一帙。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四月,万斯同突然病逝于王鸿绪家中,时年65岁。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夏天,《昭代丛书》丙集刻竣付印,万斯同《石经考》初刻本诞生。这时,距万斯同去世已经一年多了。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