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谱作者版本著录补正五种
家谱是以表谱为主要形式按父系血亲序列记载本姓氏族世派传承繁衍及其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作为宗法社会的产物,家谱中自有不少封建迷信、牵强附会的内容,但它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中早期(指清乾隆及其以前)家谱的种数约占9%。因为产生早,流传少,这些家谱在族姓历史、宗法家规、民俗伦理、婚姻制度和人口兴替等方面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由于同样原因,这些家谱在各家书目著录方面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在参与上海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编辑工作中,笔者有幸查阅了国家图书馆的443种善本古籍家谱,对照有关书目,摘录了部分家谱著录方面的问题。现整理出五种明代家谱的著录补正记录,供参考。
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528页著录本谱,仅言“明刻本”,无纂修者。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583页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 明王友瑄等纂修 明弘治十四年刻本? 北图 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7页载:“[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 (明)王友瑄等纂 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 北图”。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44页载:“[新安]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 (明)王道璛等纂修 明弘治14年(1501)刻本 2册”。
以上著录中,版本年代较统一,纂修者差异较大。
本谱国图藏本共二册。谱前有谱序、目录、凡例、太原王氏迁居地方之图;卷一世系:太原祖图、河南祖图、宣州祖图;卷二至五世系:歙、休宁;卷六至十二小传:一至二十六世;卷十三世系:婺源;后附宗规。
谱载,唐代王仲舒(字弘中,谥文靖公)为迁江南宣州王氏始祖。其孙王希羽(字鹏远,官秘阁校正)为避唐末兵乱,初迁歙之黄墩,不久再徙东七里泽富,即新安王氏之始,也是歙之泽富王氏始迁祖。希羽孙王明,宋初为广州太守,告归泽富后居处改名荣归,后子孙蕃衍,其地又更名王村。谱中记事至明弘治十三年。卷前有两篇谱序,皆撰于成化年间。这两篇序均略有残损,大部完好,然残损处正好涉及修谱名氏,成化年间修谱人名已看不清楚。虽谱中其他地方未列出本次修谱名氏,但正文各卷内容基本齐全,世系和小传中应提及修谱事宜,遂逐页逐行仔细查阅,找到若干条相关记载。
关于元末明初的修谱情况:
卷七第十六叶载:“河,字敬贤,户名益进。……凡乡里间事有便宜者立则而行。郡守知其名,委以都长,总辖丈量,无纤毫钩距,民皆悦服。尝修家乘,征先辈江祐为序。……生至顺辛未六月初四日,卒永乐癸未三月二十日。”
关于明天顺年间的修谱情况:
卷十第九叶载:“友栎,字文翁,行文三。……天顺间,辑家谱。弘治间,于会通谱又佐而续焉。……生宣德戊申七月廿一日。”此记王友栎还参与了弘治间修会通谱事。
关于明成化年间的修谱情况:
卷九第七叶载:“道茂,字景容。……成化庚寅倡族修谱,绣梓以行。……生永乐辛卯二月十二日,卒成化辛卯正月十三日。”
同卷第二十一叶载:“道瑗,字景蘧,户名可资。……成化间,与堂兄茂暨侄榅等修谱梓行,克董其事,功亦劳矣。……生永乐癸卯十一月初七日。”
关于本谱(明弘治十三年)的纂修情况:
卷九第十叶载:“道璛,字景达,行景十七,号存诚斋。……熟于仪礼,凡族里丧事必赖以举行。辑父母生殁所有文章挽歌成帙,题曰《致思》,示不忘也。助立先祠,倡修通谱。又择山水之胜,第为泽富八景,求名士诗之。……生宣德癸丑四月廿日。”
同卷第十八叶载:“恭,字至高,行崇七,道宗长子。……既归,课童仆,益治田圃。生平外甚乐易,而内实严正,故居家庭接宾朋,未尝有违礼然。信行著于乡,有争讼不平者,往往求决焉。相举为耆老,居数年欲告去,邑令熊公重其贤,留之再。晚岁,偕弟侄建文靖公祠,又总修会通谱,其义善又如此。生宣德壬子七月三十日。”
同卷第二十六叶载:“昆仁,字思仁,户名士昆。……弘治庚申岁,泽富族辑会通谱,首以其宗系来续,助锓梓以行。……生正统乙丑二月十七日。”
同卷第二十七叶载:“泰乙,字泰民。……先代自歙泽富来迁,历五百余年,以未会之谱会之,助刻梓,散诸宗人。……生宣德癸丑七月二十日。”
卷十第十叶载:“友枢,字文中,行文十七。……存心行事,公勤而敏达,故族人凡于先祠之造、祖茔之筑、丧祭之礼、谱牒之修,咸藉其任。……生正统壬戌五月初六日。”
同卷第二十叶载:“友瑄,字世润,小名汪大,行俊十六。……创鼻祖之祠宇,行岁首之团拜,倡修会通之谱牒,崇丧祭之古礼,以厚风俗。掌谱钱谷,出入无私。……生天顺己卯九月初九日。”
同卷第二十三叶载:“文侹,字廷有,行廷六。……喜教子书,助修世谱。……生正统丙寅九月十六日。”
同卷第三十一叶载:“新民,字明善。……弘治庚申,歙宗会修通谱,趋事任力而已。生宣德甲寅十二月十九日。年近七十,康强如壮。”
卷十一第二十三叶载:“道隆,字公然。……礼宾友,尚义事。宗谱之葺,赖其赞助。是为亢宗之子。生正统戊辰正月初五日。”
据以上记载,泽富王氏谱,元末明初王河曾经纂修,明天顺间王友栎、成化间王道茂等又先后续修。弘治十三年(1500)的修谱与事者轮廓也可勾勒出来:参与其事已有十人,王道璛、王友瑄倡修会通谱,王道隆赞助修谱,王友栎、王友枢、王文侹、王新民参加修谱,王昆仁“首以其宗系来续”,王泰乙“以未会之谱会之”,王恭“总修会通谱”,王友瑄兼管修谱财务,具体提到参与刊刻本谱的有王昆仁、王泰乙。其中,王友栎还参加了天顺年间的修谱事宜,年事也最高(七十二岁);王恭资历最老,“生平外甚乐易,而内实严正”,待人接物不违礼法,在乡里有信誉和威望,受邑令看重,任“耆老”数年,又“偕弟侄建文靖公祠”,年纪也有六十八岁了。
此名单可能未包括修谱的全部人员,但本谱主要纂修人已经清楚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定为“明王友瑄等纂修”当是重新考订国图藏本或依据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的著录,因为《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纂修人,但国图藏本未见“卷首一卷”的出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著录当来源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定为“(明)王道璛等纂修”应是根据该馆藏本确定。然本谱主要纂修人到底为谁?依国图藏本中传记资料分析,王道璛(曾助立先祠)和王友瑄(兼管修谱财务)均为倡修人,而王恭小传却明言“总修会通谱”,涉及当时修谱之事,全族上下知晓,小传也人人得见,此说应无“虚美”成分,故认定由王恭协同宗人纂修本谱,集资锓梓,散诸宗人,当无大碍。而明弘治十三年,既是本谱记事所至之年,也是纂修、付刊之年,但刊刻竣工、修谱完事应是《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所著录的“明弘治14年”。
故本谱著者和版本可著录为:
(明)王恭等纂修,明弘治十四年王氏刻本。
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517页题本谱著者为:“明孙廷瑞纂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604页和《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391页所载均同上。此三目著录的均为国图所藏清抄本,其著者著录有误。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637页载本谱的刻本:“[休宁]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明)孙信杰纂修 明成化4年(1468)刻本 书名据谱序题”。此间著者著录稍欠全面。
本谱名据国图藏本后序题,卷端未题谱名。
谱前“正统五年岁次庚申春正月穀旦将仕佐郎徽州府儒学教授纯公十二世孙河南程蕃书”之《德规公续总谱序》中载:
“(德规公曰)‘……子孙虽繁,而谱则未始作也。殆十五世有廷瑞翁者出,始索经史,询访耆宿,经二十年而方成。此廷瑞翁所以为祖宗培根,为子孙达枝,而开吾宗百世礼义之基也。今又数世未续,于是讨辑实录,摭旧登新,礼请璜源竹野吴先生笔削,将镂之版,愿一言以识之。’余披阅德规所续,其原始推终,浚流别派,井井有条,举目而宗亲可别,长幼可序,婚嫁可考,宅墓可知,以及夫字讳、生殁、寿夭、贤愚,无不了然昭晰,遂使后世尊卑秩然,不以贫富而有分也;上下绳然,不以贵贱而有殊也。”
此间,程蕃“披阅”的是“德规所续”的家谱,不是“数世”以前孙廷瑞编的家谱。孙廷瑞何时编有家谱?谱中载:
“十五世。纯三公讳廷瑞,字温玉,号芝田,震宗公长子。……家谱赖其搜索编录锓梓,后世得其所据,其功大甚。乃若审阬天王堂之复,亦赖公启之。其他尊祖敬宗之道,无所不用其心,可谓贤矣。宏一公感其修谱之德,立主以配祀万登公。生宋景定癸亥十二月二十九,殁元辛酉十二月十八。”
“癸亥”是南宋景定四年(1263),“辛酉”是元至治元年(1321),即孙廷瑞是宋末元初人。南宋亡时,孙廷瑞才十六岁,编谱时当已入元,耗时二十年。
关于明正统和成化年间的两次修谱情况,谱中载:
谱后所附“成化戊子冬月甲子万登公二十世孙云溪信杰拜书”中载:
“……(家谱)吾宗自芝田翁修后,今将二百年,卒未有继述者。宗长德规尝存心于斯,因事而沮。仲父则中奋然以继述为己任,走书采访,润色芝田翁之旧,延名儒相与仇校。乃曰:‘此风化所关,纲常所系,岂细故哉!非授梓,不能传诸永久。’季父芳中、原中,弟大里、大关,同予力赞其就。惧无以诏后,故赘是辞,为子孙世宝云。”“戊子”即成化四年。此谱亦于该年刊刻,即《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所著录者。
家谱正文载:
“十八世。庆八公名新德,字德规,又字用规,天赐公子也。……及见诸子渐长,延请璜源竹野吴先生以教之。族之谱系自芝田翁编辑,越今五世,寥寥无继修者,然间有作者不合不公。公大搜索各枝,求其证订焉。将锓梓,为僻见者妄议,公止之。……生洪武乙亥闰九月三日戊时,殁景泰壬申四月十四日丑时。”
“十九世。宗十公名宗然,字则中,又名鼎,字廷器,号雪轩,德洪公三子,生洪武癸酉二月十五辰时。……(笔者加:年)七十六,偕弟侄成大宗谱。与之契者,惟程文通、鲍延龄、张惟达、张恒数君子尔。”
“十九世。宗十五公名宗芳,又名流芳,字芳中,德洪公四子。……立始祖堂祭,远祖墓祭及续家谱之类,无不协心同力。……生永乐己丑二月二十九戊时。”
“十九世。宗十六公名宗本,字原中,号竹隐,德添公之子,生永乐丙戌八月十九申时。……凡尊祖敬宗之道暨殖祖赀续宗谱,无不为倡。”
“二十世。信一名信杰,又名互,字永泰,号静庵,祖招公长子。……举行团拜生殖祖,资编续家谱,无不协心,由是遐迩称重。……生永乐乙未八月初一日辰时。”
上文表明,明正统初年,宗长孙新德(字德规)“搜索各枝”,“证订”孙廷瑞旧谱,并于正统五年(1440)请程蕃写了序,新谱“将锓梓,为僻见者妄议”,遂中止。孙新德死于景泰三年(1452)。至成化初年,孙宗然“奋然以继述(笔者按:即续修)为己任,走书采访”,“偕弟侄成大宗谱”,即本谱,时为成化四年(1468)。由此,本谱纂修者应著录为:
(明)孙新德原纂修;(明)孙宗然,(明)孙宗芳,(明)孙宗本,(明)孙信杰等续纂修。
徽城杨氏宗谱七卷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527页著录本谱著者为:“明杨万春纂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618页和《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562页所载同上。此著录有误。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892页著录本谱的残本,未著录纂修者。
本谱为明崇祯三年杨氏刻本,卷二载:
“十六世,张。万春,行三十三。子四:贞一、得一、守一、致一。得一为兄灼后。”
“十七世,寒。贞一,行四十九。子一:朗。”
以上“张”、“寒”两字为本谱排列徽城杨氏世次的千字文。
卷三下载:
“张三十三公,名万春,字寿卿,号仁宇,列十五公次子,嘉靖己酉八月二十日寅时生。子四:贞一、得一、守一、致一。得一为兄灼后。女一:适桂林洪士端。”
“寒四十九郎,名贞一,字孟公,张三十三公长子,万历丙子十二月二十九日午时生。庚子补郡诸生。”
以上文字中,“公”是纂修者对父辈或前辈的尊称,“郎”则是纂修者自称或对平辈、后辈的称谓。此间可看出杨万春不是本谱的纂修者。
本谱前冠“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西兼管湖南盐法浙江道监察御史前太常寺博士通家汪应元撰”之《杨氏刻宗谱叙》云:
“……曩时是宜开九秩翁仁宇先生不胜远虑,亟属伯子孟公踵而为之也。孟公精心考究,义例加详,凛列祖十目,其严听群彦一辞莫赞,凡阅五稔,汇为全编,手录缃珍,窃幸克承亲命。余时得与寓目,不觉心赏神倾,所见名家谱牒已多,未有若是之深切著明者。……是编始事于泰昌庚申,告竣于天启甲子,而爰授剞劂则今崇祯庚午云。”
其后“天启甲子腊月十六世第三十三人万春谨题”之《续修宗谱序》中云:
“……大儿贞一,人胥谓具良史才,蒙未有知,敢自媒无试之誉?独其潜心正学,亦既有年,品在公忠,实协舆论,因命此一役(笔者按:指编谱事)也。孺子其图之而唯受在庚申、辛酉间,迄今始告成事,厥惟艰哉。”
本谱末附“崇祯三年岁在上章敦牂月在则涂日在上浣十七世第四十九人贞一识于姑苏寓楼”之《跋》中云:
“先是岁上章(笔者按:指泰昌庚申)受大人命修家谱。心谓此殊易易耳。乃按籍殚精,人咨户证,几阅寒暑,始克成编。”
以上三段文字均记载,明泰昌庚申元年(1620),杨万春命长子杨贞一纂修宗谱,贞一“乃按籍殚精,人咨户证”,“精心考究,义例加详”,至天启甲子四年(1624)始成编。
本谱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即全谱七卷,卷一收入嘉靖二十三年《甲辰谱》全文(状、记数篇并入卷六、七)。这样本谱著者首先应著录《甲辰谱》纂修者,以反映全部内容的著作责任。
《甲辰谱》冠“嘉靖二十八年岁次己酉孟春月吉日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经筵国史馆浚仪山邢一凤书”之《甲辰修谱序》中云:“自昔子绍公尝修于正统元岁,迨于今又逾百余年矣。迩者侄仲源致政家居,乃寻其遗绪,大肆探讨,条分缕析,则既成帙矣。……守庵之赞成,仲源君之编次,皆是意耳。”
次冠“皇明嘉靖二十三年岁次甲辰夏四月辛卯承德郎致广西上林县知县事裔孙仲源书”之《又序》中云:“……是故,敢冒僭妄之罪,谋诸族之同志者,告之族人,旁加搜录。事迹可稽验者则纪之详,而考见无由者姑缺略之,敢以亲疏厚薄而妄损益于其间耶?且并其及见之子姓,一从其实,缮写成帙,散之族人。”即《甲辰谱》纂修者为杨仲源。
故本谱纂修者应著录为:
(明)杨仲源原纂修;(明)杨贞一续纂修。
新安歙北徐村徐氏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525页收录本谱,著者著录为:“明徐文清、徐洲等纂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604页著录同上。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325页著录本谱著者为:“(明)徐文清、徐洲纂修”。
以上著录存在纂修者衍漏问题。
本谱为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内地仅国家图书馆藏有四部,前冠《温泉公修谱遗序》,中云:
“……徐氏谱牒沿来久矣。宋末太常卿侨公曾一修缉,后当元季改鼎之时,强半残缺于兵火之乱,以故因循废弛,靡获编校,龙章凤诰,空韬笈笥。余丁年已欲修辑,奈何纪录未彻根底,及宦游内丘,始从东海质正其全。归田之日,甫欲有事于此,人事鞅掌,蹉跎过隙,兹大块佚。吾老矣,精神倦于高迈,天真泊于静怡,吾将须之。将须之,何时?惜天不假我年,胡然逝于东流哉!吾将付之序,而付之季子槐芳承吾志、竣吾事,不亦可乎?……语曰:根深者枝蔚,源浚者波清。信不诬已!异时,倘副吾志而成斯谱,匪直水木得其根源,宗盟知所敦叙,而鉴古准今,继往开来,则先贤之模范,固今日之刑仪,今贤之懿行又后人之前茅也,然则吾之所举,非无少补于前后矣。勖之哉!勖之哉!是为序。时万历十三年乙酉孟春榖旦裔孙文清百拜谨序。”
次冠《养素修谱遗序》,中曰:
“……及归省,余族日益蕃盛,至有彼此不相识者,又甚有少凌长、疏间戚、贱逼贵者,揆厥所繇,政缘宗谱未修耳。值伯温泉公甫治其事,……侄不逮,敢勿景从?时欲力成其事,无何而伯父羁迹宦途,迨归而春秋益高,事寝不果,故垂殁,而以序遗兄槐芳。适余家居,欲偕终厥事,不幸而精力困惫,弗获延揽高贤,晋接大方,以商阙失。不得已,强持笔扎,作小序以遗子箧收。……时万历丁酉岁孟冬榖旦四十世孙尚絅顿首百拜撰具。”“丁酉”为万历二十五年。
又冠《修谱与事名目叙》,中载:
“……甫今函夏家世族右,靡不尚谱。徐氏,邑北巨擘,宁独缺典?岁之辛丑,吾父承祖遗命,锐然率族之同志者而修缉之,而诸执事亦劻勷以成之也夫。……是宜列名于左,庸垂后裔云。
当事者暨同事者三十人:
洲、玄麟、廷资、文润、从尧、元体、尚时、伯相、槐芳……
万历辛丑季秋吉旦焕绪顿首拜序。”
“辛丑”即万历二十九年。此间,“洲”等为三十九世孙,“槐芳”等为四十世孙,“焕绪”等为四十一世孙。
谱末附《姚江野史谱跋》云:
“余于徐氏宗谱,遗者补,繁者裁,事已毕,无容赘矣。……时皇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菊月姚江野史岐阳魏一凤谨跋。”
以上记载说明:
1.徐文清欲修谱“而春秋益高,事寝不果”,仅写一序,将修谱事托付给“季子槐芳”。
2.“承祖遗命,锐然率族之同志者而修缉之”是“焕绪”之父“槐芳”。此时,“焕绪”之祖徐文清已经去世。
3.“当事者暨同事者”中“洲”等人为三十九世孙,是“槐芳”的父辈,故列名在“槐芳”之前,但“徐洲”的修谱职责不清,不宜作为纂修者之首明确著录。
4.“魏一凤”是徐氏“延揽”之修谱“高贤”,职责是“遗者补,繁者裁”。
故本谱著者应著录为:
(明)徐槐芳等修缉;(明)魏一凤补裁。
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二卷上草市宗谱二卷
本谱的卷数、著者和版本问题较多,先看各家书目著录: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503页载:“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二卷上草市宗谱一卷 明程涌来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614页载:“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十二卷上草市宗谱一卷 明程良锡纂修 明万历元年刻本 北图 安徽博”。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516页有两条款目:
一是“[安徽歙县]率东程氏家谱十二卷附上草市宗谱一卷(明)程良锡纂修 附卷程世纲纂修 明万历元年(1573)刻本 一册 北图 历史所 安徽博”。
二是“[安徽歙县]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二卷上草市宗谱一卷(明)程涌来纂修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注:此谱有两部分,前为率东程氏家谱,后为上草市宗谱。”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818页载:“[休宁]率东程氏家谱 明刻本 1册 存卷1—12,记事至明嘉靖间。卷一谱序、凡例、各派迁居地方图、像赞,余卷为世系、行实。”未著录纂修者。
本谱国图共藏有两部,均为两册。《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一条款目载国图藏有“一册”本的情况查无实据。两部谱首尾均有残缺,有一部首尾略有抄配,仍未齐全。《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卷前有谱序跋、谱说;卷一凡例、程氏历世迁居地方源流图、各派迁居地方图、程元谭程灵洗像传赞;卷二至十二历代各房世系及世传。《上草市宗谱》仅存一卷,卷端原镌“卷之一”,内容为十至二十世世系、十至十五世世传。径直著录为“一卷”,不妥。
卷前“嘉靖十年岁在辛卯秋九月吉旦赐进士奉议大夫山西按察佥事奉敕督学前给事中致仕德清陈霆序”之《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序》云:“自太守元谭肇基篁墩,逮刺史崟避地富登,鄱阳令显立祠于审坑,余干令赵徙宅于草市,又数传至贵四公迁业于率东,今(此处据嘉靖刻本应补:率东义官)世纲氏之族是也。率东之谱,历程之贤者仁叟、彦武凡一再修继。今旷数十年,世纲氏复增修之,编既讫功,就(此处据嘉靖刻本应补‘予’字)请序。”此言“世纲”(程宪字)纂修《率东程氏重修家谱》。
《上草市宗谱》卷前“龙集甲午仲夏望后五日裔孙涌来顿首拜引”之《重修上草市程氏家谱引》云:“余祖世居篁墩,至彦高公(迁上草市之始祖)因水啮基,虑不能远子孙之图而择里焉。一日耕于偶溪之野,见地土秀瘠(原文如此,疑应‘腴’),竹木清趣,欲谋居之。大宋崇宁壬午,卜告忠壮公之吉而徙居之。瑞草生而灵芝毓,公以为祥,故名曰上草市。……其本枝谱系,自唐山令彦武公修缉又越三世矣。根本益深,枝叶益繁,侄世纲者虑世远而亲疏间,因会缉之。由是,本原清,伦序立,昭穆明而人道正。其诸来历悉详于谱之卷上,然卷有上下之分,谱系不外于一,敬祖崇宗之意可见矣。涌来愚而且陋,然固不能光耀吾祖宗于前,谨摭述所来之大概,以俟夫后之贤者展而玩之。”此言《上草市宗谱》有上下两卷,程涌来仅在序中“摭述”上草市程氏“所来之大概”,既没有纂修《上草市宗谱》(由“世纲”纂修),更没有纂修《率东程氏重修家谱》。
《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卷一《本枝迁居地方源流图》载:“率东,贵四公于大元至顺间迁居之。生二子,保一公世居由溪,保二公复居草市。今为上下二族。”卷四“和字边彦武房”载:“十六世,宪,字世纲,号克己。修上下二族宗谱。”
《上草市宗谱》起首载:“十世,保二公,讳观佑,字国卿,世居上草市,下族之祖也。”
谱载明王献芝撰《克己处士墓志铭》云:“予同年刘弦斋未遇时,游于率东,时人未知奇也。翁(笔者按:即程宪)与语大悦,乃托之缉谱牒,集思本堂遗文。弦斋感翁高谊,竭志校正,足以传远,且多为之题咏,或为文以记之。未几,弦斋同予登进士,官礼部,通问益勤,号通家焉。”
《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嘉靖刻本)卷四载“嘉靖十三年甲午清明节日宗生曾拜述”之《小传》云:“程姓名宪,字世纲,号克己。……嘉靖七年,搜集先世遗文,类成九卷,刘君订校,冠以序文,名曰《思本集》,损资梓刻。……不忘率东家谱未编,正德间率族修之梓,今刻之。”
归纳以上记载,知东晋程元谭任新安太守,始迁歙篁墩,为江南程氏始祖。唐程崟迁富登。宋程显(字允彰,号南墩)复迁黄墩,孙程赵始迁草市(后因瑞草生而灵芝育,改名上草市)。元至顺间,程道避乱始迁休宁率口东由溪,更名率东,长子程观保(即保一公)世居由溪,为率东一世祖,次子程观佑复居上草市,为率东复迁上草市支一世祖,通称上下二族。
率东程氏谱,明程维宗、程祖德先后纂修。上草市程氏谱系也由程祖德修辑。明正德年间,程宪(字世纲,号克己)率族增修率东支谱,刘廷范(号弦斋)曾与其事。嘉靖十三年(1534)刊《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二卷,同年又修《上草市程氏宗谱》。
然,谱中卷九已有“隆庆壬申岁中元前三日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知江西袁州府事前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婺邑宗生程文著撰”之《明故淑洲程公行状》,“隆庆壬申”即隆庆六年,则本谱不可能是“嘉靖刻本”。
书前有抄配之谱序尾,云:“(前缺)公,以至今日有信可传,无可缺,视他族三十年修谱之患,予族幸免矣。后之继予而作者,其可缓乎哉!”末署“大明隆庆三年岁次己巳季春月望日世忠程氏显公十(‘十’后佚‘七’字)世裔孙明威将军直隶宣州卫指挥命寿进中军把总程良锡顿首百拜撰”。观其词意,程良锡当是程宪之后的修谱者。
卷十一“世系表”载:“十七世,良锡,字天宠,号双柏,廷直公之子。中应天武举三次,授宣州卫指挥佥事,有军功,例该世袭,升中军把总。入府县志书。修本宗支谱。刻《双柏山人漫稿》、《投戈吟稿》、《庄居稿》行于世。”
明张寰撰《明威将军程天宠甫小传》云:“明威将军程天宠甫者,梁将军灵洗之苗裔也。名良锡,生休阳由溪里中。……所著有《双柏山人漫稿》六卷、《投戈吟稿》十卷、《程宣州别集》□卷诗余一卷词曲二卷,并所辑《三捷赠言》暨《程氏宗谱》诸书。”
据以上记载,细核嘉靖刻本《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二行二十六字黑口四周双边)与程良锡本的异同,本条开头前三目所载四个款目为同一版本,均十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明隆庆三年(1569),距程宪刊刻《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又近四十年,程良锡续修两谱,调整版面、次序,增删部分内容,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同程宪旧谱,至万历元年(1573)刊成,一并合订为本谱。
故本谱著者和版本应著录为:
(明)程宪原纂修;(明)程良锡续纂修,明万历元年刻本。
另,《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818页所载尽管谱名不同,笔者认为也是明万历元年刻本,纂修者同上,《上草市宗谱》不存。因为此版本卷端题:“率东程氏家谱”,版心题:“率东家谱”,谱序题:“率东程氏重修家谱”(此谱名所含信息稍多)。明嘉靖刻本的卷端和目录即题:“率东程氏重修家谱”,谱序题:“率东程氏重修谱”。
参考书目: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1987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等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