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
高迎泽:《战国策》到底是不是历史学著作?
(图片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图片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其与《左传》《史记》《国语》等一道归入“春秋类”:“《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其归入史部(详见下文)。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此。”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那么,《战国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籍呢?在笔者看来,主张该书为历史学著作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策”不是“册”
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如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1中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校注》中也有类似看法:“窃疑周秦游士甚重此书,以策书之,故名为策。以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刘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定其名曰《战国策》。以‘策’为策谋之‘策’,盖已非此书命名之本义。”
然而考诸古字书,可知这一理解并不符合事实。《说文解字·竹部》:“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楚革切。”《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楚革切。”叶德辉和王国维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故而认为“策”就是“册”,因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但《说文解字》对“册”字形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从出土简册来看,虽然有长有短,但在同一部简册里,简的长短都是一样的。《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战国策》所载非史实内容甚多
《战国策》所载不少内容并非史实,比如“冯谖”,《史记》作“冯驩”。但先秦典籍中除《战国策》《史记》出现“冯谖”这个人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韩晖根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一书所述,在《试论〈战国策〉之性质》中认为,“今本《战国策》中属于拟托之作,有98篇, 而今本《战国策》据上海古籍重校本有497篇,鲍本有494篇,姚本486篇,以百分比统计分别占19.7%、19.8%、20%”。以此来看,似乎《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实对应上。
这里的史实是对《史记》而言的,但《史记》所记都是史实吗?单就冯谖来说,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如果《史记》参考《战国策》内容的话,那么二者的可靠性就都值得怀疑。据郑良树《战国策研究》统计,《史记》中的《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齐世家》等11篇“世家”及《韩非列传》等23篇“列传”中涉及战国史实的文字总计4362行,其中与《战国策》所记大致相同的有2112行,占48%,涉及103章之多。如果《战国策》不是史实的话,《史记》中的相似内容就不是史实。如果将《战国策》中的伪托部分看作非史实的话,《战国策》中的非史实部分就绝不止20%。因此,以《史记》作为参考,从而将《战国策》看作历史类典籍是不全面的。李叔毅在《试论〈战国策〉之为书》中认为,“《战国策》不是史家为存史实而写的史书,而是另一种人按照特定目的而收录的一种资料。这不是说它没有历史价值,而只是说它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这一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战国策》为策士修习的教材
《战国策》又有《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权变”意思,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他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是优劣得失之意。傅定淼在《“短长书”释名》中提出,足本或稍足本名“长书”、“修书”,存、佚错杂者谓之“短长”。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里面介绍了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初到秦国游说,希望得到接纳,但秦王并未重用,于是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经过勤奋自学,后来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威风一时。苏秦在自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书籍,例如“太公阴符之谋”之类的谋略之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书目,他还会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但这样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苏秦如果要去秦国,需要了解秦国的局势,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做的笔记大纲,找出游说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就属于《短书》的内容。
据此,笔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刘向名之曰《战国策》,是取其内容而言的。
“策”不是“册”
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如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1中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校注》中也有类似看法:“窃疑周秦游士甚重此书,以策书之,故名为策。以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刘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定其名曰《战国策》。以‘策’为策谋之‘策’,盖已非此书命名之本义。”
然而考诸古字书,可知这一理解并不符合事实。《说文解字·竹部》:“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楚革切。”《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楚革切。”叶德辉和王国维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故而认为“策”就是“册”,因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但《说文解字》对“册”字形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从出土简册来看,虽然有长有短,但在同一部简册里,简的长短都是一样的。《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战国策》所载非史实内容甚多
《战国策》所载不少内容并非史实,比如“冯谖”,《史记》作“冯驩”。但先秦典籍中除《战国策》《史记》出现“冯谖”这个人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韩晖根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一书所述,在《试论〈战国策〉之性质》中认为,“今本《战国策》中属于拟托之作,有98篇, 而今本《战国策》据上海古籍重校本有497篇,鲍本有494篇,姚本486篇,以百分比统计分别占19.7%、19.8%、20%”。以此来看,似乎《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实对应上。
这里的史实是对《史记》而言的,但《史记》所记都是史实吗?单就冯谖来说,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如果《史记》参考《战国策》内容的话,那么二者的可靠性就都值得怀疑。据郑良树《战国策研究》统计,《史记》中的《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齐世家》等11篇“世家”及《韩非列传》等23篇“列传”中涉及战国史实的文字总计4362行,其中与《战国策》所记大致相同的有2112行,占48%,涉及103章之多。如果《战国策》不是史实的话,《史记》中的相似内容就不是史实。如果将《战国策》中的伪托部分看作非史实的话,《战国策》中的非史实部分就绝不止20%。因此,以《史记》作为参考,从而将《战国策》看作历史类典籍是不全面的。李叔毅在《试论〈战国策〉之为书》中认为,“《战国策》不是史家为存史实而写的史书,而是另一种人按照特定目的而收录的一种资料。这不是说它没有历史价值,而只是说它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这一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战国策》为策士修习的教材
《战国策》又有《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权变”意思,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他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是优劣得失之意。傅定淼在《“短长书”释名》中提出,足本或稍足本名“长书”、“修书”,存、佚错杂者谓之“短长”。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里面介绍了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初到秦国游说,希望得到接纳,但秦王并未重用,于是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经过勤奋自学,后来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威风一时。苏秦在自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书籍,例如“太公阴符之谋”之类的谋略之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书目,他还会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但这样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苏秦如果要去秦国,需要了解秦国的局势,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做的笔记大纲,找出游说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就属于《短书》的内容。
据此,笔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刘向名之曰《战国策》,是取其内容而言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