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籍修复三要素
古籍作为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其除了被收藏在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外,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机构和个人藏家手中。由于诸多原因,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比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且不说民间机构和个人藏家,单是大部分的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就一直处于无专业人员、无专门古籍文献特藏书库、无专项古籍保护经费的“三无”状态。一旦古籍纸张的pH值降到5以下,古籍文献资源就无法得到利用,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想对所有破损古籍进行修复,仅凭目前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应当是着重抢救性修复。
古籍修复是一项传承了数百年的关于古籍保护和修复的手艺,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了记载。即使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古籍修复已经有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方法,但其主要采用的还是纯手工修复,这个是无法替代的。古籍修复的原则,根本上只有一条,那就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1 古籍修复三要素
1.1 糨糊
糨糊是古籍修复的重中之重,好的糨糊决定了古籍修复的质量。明朝周嘉胃在《装潢志》中特别强调:“表于之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表以糊就。胶用善则灵液清虚,糊用仁则卷舒温适。调用之宜,妍媸攸赖。”糨糊直接施用于古籍纸张本身,对古籍的影响是直接的、持续的,它的性能对古籍的存续至关重要。
古籍修复所需的糨糊与平日里接触到的生产生活糨糊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修复过程中的主要粘合剂,有着以下特殊的标准:①糨糊的制作原料来源应当广泛,这是最基础的条件。只有原料易得,方能为今后规模化的古籍修复工作提供物质基础。②糨糊的使用必须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说,当文献需要重新修复时,可以比较容易地揭下原修补部分的补纸,而不损伤古籍。③糨糊的pH值应该接近中性或偏弱碱性。pH值中性可以使古籍纸张保持中性状态,而偏弱碱性可以中和纸张中的酸性,延缓纸张酸化,有利于纸张得长时间保存。④糨糊本身要能够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存放且性质稳定,不易发霉、发酵、生虫,这是对糨糊性质的重点要求。⑤糨糊的质地要白净,这是糨糊制作中的基本要求。糨糊应当无色透明,不含杂质,不会对纸张和原书文献内容造成污损。⑥糨糊要有适中的黏性和适当的粘合速度。如果黏性太强,水分偏少,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散发,可能会在纸张上形成核桃状的皱纹,破坏纸张的纤维韧性,影响书页的美观和保存;如果黏性过弱,水分较多,则不易于干燥,也会造成黏结不牢、补纸容易脱落的情况,达不到修复目的。⑦糨糊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安全无毒,不会对古籍修复人员的健康造成伤害。这是糨糊制作的重中之重,毕竟人是从事一切工作的主体。
制作优良的糨糊一般摸着手感较稀,使用时粘着,能保证补纸与书叶黏结成一体。传统糨糊在制作中使用了明矾和部分中药材,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酸性,会造成古籍纸张酸化并且变脆,不利于长久保存,因此现在都已经很少使用。现代古籍修复糨糊普遍采用优质小麦淀粉制作。
1.2 糨糊的制作
糨糊的制作基本凭借经验,春、夏、秋三季一般使用冲制法,冬季用熬制法。
1.2.1 熬制法。①熬制法制作糨糊时,是在电磁炉上用煮锅将纯净水烧开,然后把用温水调好的糨粉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以防止沉淀。当其浓度不断增加,颜色由白变暗呈半透明状时,糨糊开始起泡,此时提起糨糊其缓缓下流而不间断,犹如线般,这说明糨糊熟了。此时,应停止加热,以确保糨糊黏度适中。②熬制糨糊也可以先用温水在煮锅预先调配好糨液,然后在电磁炉上加热并不断搅拌,电磁炉的温度控制在70℃~80℃之间, 淀粉糊化后继续用小火熬制一段时间,能使糨糊获得更好的黏性,等到糨糊充分糊化时就可以停止加热。这样制作出来的糨糊,呈半透明状,更适宜用于古籍修复。③熬制法也可以隔水炖制糨糊,将事先调制好的糨料投入烧杯,将烧杯放到沸水煮锅中,使糨液受热均匀,同时用糨棒不停地搅动糨液。当糨液慢慢变稠滚出气泡时说明糨糊成熟。熬制时间可长可短,根据糨料浓度和水温决定。
1.2.2 冲制法。首先,将一定量的淀粉加到糨糊盆中,按比例加入适量蒸馏水,用木棒朝一个方向用力搅拌,打成稀糊状,制成“底子”,打出的底子应当细腻不脱筋。其次,随即用沸水快速冲入盆中,水流要猛,一气呵成。同时,还要用木棒用力搅拌,使糨糊由稀变稠,等到糨糊变成半透明的胶状时停止加水,继续不停搅拌到水粉交融,充分糊化。
使用糨糊时,要充分考虑到待修古籍纸张的拉力,糨糊黏性过强,会拉断古籍原书纸张,黏性太弱,则粘接效果不理想。即使修复同一套古籍,有时也要准备两份浓度糨糊,视具体情况而用,修复时要本着对古人、今人及后来人负责的态度。
2 古籍修复用纸
古籍修复用纸,直接影响了修复效果和修复完整后的古籍价值。纸张类别、厚薄、颜色、拉力和收缩性都是修复选纸时要考虑的必要因素。修复一册古籍,首先要辨认出古籍的纸张属于哪一类。古人印制图书,用的纸张基本为麻纸、皮纸、竹纸几大类。
2.1 麻纸
麻纸的名称有白麻纸、黄麻纸,其生产时间一般被认为是汉代至唐代,当时生产主要为了是便于书画创作。麻纸的主要产地有南京、扬州、绍兴、山西、河北、山东、四川、广州等。流传下来的宋元古本,用的大多就是麻纸,分黄麻和白麻几种颜色。麻纸纤维粗,耐久存,拉力强,不易脆化,但是制作成本高,因此宋元以后,用麻纸印的书就越来越少。一般修复的古籍少有麻纸,目前国内的浙江和福州两地成规模地生产手工麻纸。此外,二次染色制作的麻纸制瓷青纸,用来装帧善本古籍,所制封面美观大方。
2.2 皮纸
皮纸的名称有楮皮、桑皮、檀皮、构皮等。目前业界认为其产生于汉代,定型于南北朝时期,量化生产于宋代。皮纸的主要产地有浙江、安徽、广西、河南、云南、贵州、河北、陕西等。皮纸的优点是韧性极好,拉力强,手感佳,缺点是易絮化。明代珍本大多使用的白绵纸,就属于皮纸中的一种。书画常用的宣纸,享有“纸寿千年”的美名,就是皮纸的代表,原料主要是檀书皮和特殊草料。以楮树皮为原料的皮纸,纸质洁白,如清代殿本多用的开化纸就是其中的代表。
竹纸的名称很多,如元书纸、连史纸、毛泰纸、毛边纸等。竹纸产生于唐代,成熟于宋元,大行天下于明清。竹纸的主要产地有浙江、福建、湖南、四川等。明末和清中晚期,国力衰退,古籍印制纸张质量下降,而图书的需求增多,为降低印书成本,多采用竹纸。竹纸的缺点是拉力差,易脆化,不耐久存,优点是原料多,价格便宜,多产于浙江、福建等多竹林地区,当时在南方被广泛使用。现在的宁波奉化棠云村袁家所产手工竹纸,被全国各大图书馆在修复古籍时采用,据称可以保存三五百年而不朽。
古籍修复必须使用与原书同类型的纸张,因为纤维拉力的不同,不属同一类型的纸张只会对原书造成破坏。补纸的颜色必须宁浅勿深,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补纸颜色会慢慢与原书纸张接近。选的补纸,宁薄勿厚,必须比原书纸薄,如果比原书纸厚,有可能会拉断原书纸张,也不利于修补后的锤平。
3 古籍修复技术
古籍修复技术的完善,对古籍修复从业人员而言至关重要。业务素质和熟练程度关系到从业人员是否合格。古籍的手工修复是一个严格的操作过程,它要求修复人员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遵循规范的工作流程。古籍修复从业人员要具备历史、生化、古籍版本等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力。
拿到一册需要修复的古籍时,首先要认真审视,制定出确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古籍的纸张类型、破损情况等要素都必须被全面考虑到,要做到“整旧如旧”。根据文化部颁发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规定,修补纸与原书纸的接边是2mm以下。但在实际操作中,接边是越细越好,接边越细,补纸对原书的伤害就越小,便于锤平,同时也美观。古籍修复要面对的情况很多,笔者择经常遇见的三种情况简要言之。
3.1 污损、酸化、生霉古籍书页的清洗
修复古籍,时常会遇到纸张污损、长出霉斑等问题。一般方法是在清水中加入从超市购买的口碱(NaOH)进行清洗。清洗书叶时要将书叶按顺序排好并放在一个呈倾斜角度的水槽中,在书叶表面覆盖一块薄皮纸或者无纺布,避免水直接冲坏书叶,之后用手轻轻按压书叶,将书叶表面污水挤压出来,从而达到清洁书叶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书叶脱酸的作用。
3.2 虫蛀鼠啮的修补方法
虫蛀鼠啮造成的孔洞是古籍修复中最常见的现象,修复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这些孔洞的修补上。我国南方气候潮湿,蛀虫多是蠹鱼和白蚂蚁;北方凉爽而干燥,蛀虫主要是蠹鱼和土蠹。从外观看,虫蛀鼠啮后的书叶有大小不同的孔洞,少的仅有一二,多的像“筛眼”,布满全书。修补时只需在孔洞周围浅浅地涂上稀糨糊,左手拿撕去纸边的补纸按在上面,右手食指按住要补的位置,左手一撕就沿糨糊湿印撕出不规则的纸边,然后右手持镊子,细致的夹去多余的补纸即可。
3.3 脆化、絮化、糟朽纸张的修复
古籍年代久远,如若保存不当,更是会加速纸张的老化,一旦发脆朽烂,纸张的机械性丧失,纸质疏松,呈絮状。这要使用合适的修复用纸托裱加固,有缺损的地方要先用同类型纸张修补完整后,才能托裱。托裱脆化、朽烂书叶前,先洗干净工作台,上置薄膜一张,略大于待托裱的书页。将书页轻放于薄膜上,然后用小号羊毛排笔上糨。托裱书叶用的糨糊要稀,排笔上沾的糨糊要足,刷的时候手用力要轻。手稍重或糨糊稍稠,都容易将书叶带动,导致刷歪或连笔带起书叶,造成古籍的再次损坏。覆背后,背纸上盖一张吸水纸用棕刷排实吸水,保证粘实。连同薄膜揭起书页翻到正面,再揭去薄膜。将托裱好的书叶放置在晾纸架上,避免阳光直射,等到水分散去八成,就可进行喷平工作。
古籍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随意改变古籍原书的装帧,要尽量保留原底原封面。明清时期有人把宋元的蝴蝶装改成包背装和线状,现代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把古籍制作成金镶玉,这些都破坏了历史原貌。其实,古籍修复一次,原书的历史信息就减少几分,所以古籍保护工作重在改善古籍的保存环境,减缓古籍的破损老化速度。而古籍修复工作的重心则是要加快对专业化修复人员的培养,提升专业队伍素质。幸运的是,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经费投入和人员培养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过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修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古籍老化破损的速度,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朱煜)
[1] 师有宽.我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J].图书与情报,1983(8).
[2] 张平,田周玲.古籍修复用纸谈[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5).
[3] 安晓东.古籍修复技术浅说[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12).
[4] 杜伟生.古书修复中的“整旧如旧”与“整旧如新”[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4).
[5] 王国强.古籍装潢中的糨糊问题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82-85.[6] 林明.文献修复糊方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71-74.
[7] 童芷珍.古文献修复使用材料──糨糊[J].图书馆杂志,1999(2):39-40.
[8] 邢雅梅.浅谈古籍的手工修复与纸糨补书[J].当代图书馆,2008(2):43-44,42.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