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新书收藏
八千卷楼藏书,传承百年家国书运

 

八千卷楼,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止的时代,丁国典、丁英、丁申、丁丙三代人散尽家财守护中华文脉,矢志不渝。

 

1908年,丁氏后人将全部藏书售予江南图书馆,成为今天南京图书馆所藏珍贵古籍的主要来源。今年413日是丁丙逝世120周年,南博举办家国书运——八千卷楼藏书特展,一本本古籍寄托着钱塘丁氏伟大的文化情怀,观众从中可以读出中华文化绵绵不绝、薪火相传传承光大。

\

江南图书馆旧址

 

三代人不懈传承,打造江南藏书名楼

 

如今,南京图书馆收藏古籍约160多万册,其中的第一批古籍就来自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南图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周蓉告诉记者。

 

时钟拨回到100多年前。清光绪年间,一些提倡新学、主张变法的大臣纷纷赴欧美考察,目睹了西方图书馆的完备以及公共图书馆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的重要作用。这其中,就包括曾任两江总督的端方。端方在呈给朝廷的奏折中详细阐述创办图书馆的积极意义: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近百年来欧美大邦,兴学称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图书馆。宏博辉丽,观书者日千百人,所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意至善也。

 

端方兴建图书馆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江宁(清代南京称为江宁)城西盋山下、乌龙潭畔,一座新型图书馆建立起来,这就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之一——江南图书馆。端方为江南图书馆选定的总办(负责人)缪荃孙也是一时之选。缪荃孙,江阴人,清末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早在1895年,缪荃孙就应张之洞之邀,来江宁执掌钟山书院。

 

江南图书馆主要建筑为两座藏书楼,前后两进,共四十四间,此处文脉深厚,是南京著名的惜阴书院的旧址。江苏之有大规模公开图书馆,实自是始(《首都志》)。而广泛搜罗藏书,成了建馆伊始摆在缪荃孙、陈庆年等江南图书馆负责人面前的首要任务。

 

晚清共有四座著名的藏书楼,分别是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心源的皕宋楼、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而八千卷楼更有明清两朝藏书家之结晶的美誉(《首都志》)。

 

展览的策划人、南图历史文献部韩超博士介绍,八千卷楼始自丁丙的祖父丁国典,他首创藏书楼于杭州梅东里。丁国典之子丁英放弃科举之路,经商之余,继续奔走南北,访书购书。到丁丙、丁申兄弟(合称为钱塘双丁)这一代,八千卷楼藏书达到高峰,积书盈房,汗牛充栋,成为海内知名的藏书楼。

 

南京大学徐雁教授所著《南京的书香》载,为了贮藏日益增多的藏书,丁丙又增建两处藏书楼,起藏书楼总名为嘉惠堂,共计藏书160架,以甲、乙、丙、丁标目。丁丙又将所搜集到的各种珍籍,考其异同,一一标注,以资识别。他在所著的《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册中,旁征博引,对各种版本鉴赏考订。

\

丁丙画像

 

七万三千元,买下八千卷楼藏书

 

《首都志》如此评价八千卷楼藏书:其书之可贵者,犹有数种:一为四库修书底本,如李杞《周易详解》、俞汝言《春秋平义》之类;一为名人精写稿本,如厉鹗《东城杂记》《武林石刻记》之类;又有日本、高丽各地刊印之本;而近代名臣、大儒、校勘家、收藏家所藏之书,尤指不胜数。曾长期担任江南图书馆馆长的柳诒徵先生对钱塘丁氏藏书世家赞赏有加:清光绪中,海内数收藏之富,称瞿、杨、丁、陆四大家。然丁氏于文化史上之价值,实超过瞿、杨、陆三大家。以其奋起诸生,搜罗古籍,影响于江浙两省,非徒矜私家之富有也。

 

那么,八千卷楼藏书为何会从杭州来到江宁?

 

石祥所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做了详细考证。书中介绍,光绪十三年、光绪二十五年,丁申、丁丙相继辞世。到下一代丁立诚、丁立中这一代,丁家所经营的官银号出现巨额亏空,须承担赔付之责,丁立中甚至被官府羁押。丁氏兄弟虽然雅好藏书,但此时已迫不得已,只能公开鬻书,以期渡过难关。

 

八千卷楼售书的消息很快传到江宁,端方立刻命令缪荃孙、陈庆年赴杭州洽谈。缪荃孙在《艺风老人日记》记录了这番购书谈判的全过程。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十一日,在经过了多次书信往来、商讨购书细节后,缪荃孙与陈庆年赶赴杭州,对照目录,检视丁氏藏书,缪荃孙很是满意,赞叹可谓大观。双方意向达成,又经反复议价,在征得端方同意后,最终以七万三千元将丁氏藏书全部买下。

 

同年十二月,八千卷楼藏书六十余万卷分三批由杭州运到南京。端方也积极协调,浙江方面释放了丁立中,丁家平安解决了金融危机。江南图书馆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批藏书后,发展迅速,馆内云集了缪荃孙、柳诒徵、王瀣、汤用彤、李小缘等知名学者,人才济济,号称东南之冠

 

徐雁教授认为,八千卷楼图书入藏江南图书馆,是南京文献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前也从未有像这次外地藏书大规模引进南京的记录。江南图书馆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献圣地。鲁迅19122月以后在南京工作,就常来江南图书馆借阅八千卷楼藏书。他借抄唐人沈亚之的《沈下别贤集》,后来在辑录《唐宋传奇集》时,鲁迅就收入了抄自《沈下别贤集》的三篇作品。

\

“八千卷楼”藏宋刻本《昌黎先生集》

 

展出的是古籍,更是文化和情怀

 

八千卷楼历经三代人的收藏,终蔚为大观。此次家国书运展出的古籍只是八千卷楼收藏的沧海一粟,但是每本书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折射出丁氏一门传续文脉、椎心泣血的情怀。

 

韩超告诉记者,展出的《金渊集》与丁氏有擦肩而过又失而复得的缘分。此书由浙江书商翻刻自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与江苏颇有渊源。作者仇远是元代杭州人,元大德九年曾在江苏溧阳县任儒学教授,《金渊集》中的作品均为此时所作。溧阳县西北有溧水,相传伍子胥曾在此投金乞食,得金渊之名,故名《金渊集》。此书最晚在明代嘉靖年间即已散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大量仇远作品,并将之编为六卷,收录古诗497首,仍名《金渊集》。

 

清咸丰六七年间,《金渊集》出现在杭州书肆,丁氏曾想入手,但因书商索价过高,最终被清吟阁主人瞿颖山所得。几年后,杭州两次发生兵乱,瞿氏之收毁于战火,散失殆尽。同治三年(1864),丁氏偶然在书摊见到此书,如同故人相逢,欣然买回。

 

《说文解字韵谱》是清代钞本,背后有一段用书换米的故事。藏书家汪启淑原有元刊本《说文解字韵谱》,乾隆要修四库全书,命各地藏书家进献,汪启淑进呈于四库馆献,皇帝御题简短序跋后发还汪氏,汪启淑去世后不久,其藏书便散于坊肆间。咸丰年间太平军围困杭州,城内粮草断绝,丁丙亲戚陈季鸿受友人黄凤超所托,拿元刊本到丁家换米。此时丁家也已经断炊,但看到好书不忍放弃,免费匀出数镒米换得此书,不料几天后杭州城破,八千卷楼藏书付之浩劫。多年之后丁氏翻检此旧钞本,忆及往事心酸不已。

 

古籍历经天灾人祸保存到今天实为不易,展出的珍贵宋刻本《昌黎先生集》在战乱年代曾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昌黎先生传》收录了诗、赋、哀辞祭文等共700篇,由好友周莲舫为丁氏购得,没来得及运到杭州,太平军就攻破杭州,周氏捆书躲避到今温州一带,没想到又遭战乱,盛书的竹笥都被刀刃砍裂,所幸书本无恙。历经4年困厄,这部书才交到丁氏手中,此时由于杭州两次遭劫,八千卷楼三世藏书散失殆尽,这部书的到来令痛心万分的丁氏喜出望外,感叹有如神灵呵护。丁丙曾作诗感念周莲舫于丧乱中力保古籍的事迹:宋元明版真初印,丧乱何曾值一钱。不及红蟫能果腹,破书堆里傲神仙。

 

八千卷楼毁于战乱之后,丁申、丁丙兄弟再度倾尽家财,全力搜购古籍,在晚清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守护着中华文脉。周蓉告诉记者,今天,八千卷楼的旧藏完整地收藏在南京图书馆,除二级以上珍贵古籍和容易夹带小纸条的稿本、抄本外,读者都可以到馆阅读,没有数字化的古籍读者也可以预约扫描后前来查阅,她说:八千卷楼入藏江南图书馆是一次化私为公的文化盛事,今天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够阅读到这些古籍,欣赏古籍之美,也感佩那伟大的文化情怀。

 
来源:学习强国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