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及其四种优秀整理版本
推荐
孙武是中国春秋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家,被历代尊称为孙子。比他一生的军事生涯更为辉煌的,是他写出了彪炳千古的《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与孔子同时代,出生于齐国(今山东)。二十岁以后博览群书,漫游古战场,潜心研究兵法和战例。三十岁前后因牵涉权贵间的内斗,走避于吴国。《史记》记载,孙子向吴王阖闾奉献自己撰写的《兵法》。阖闾遂以二位宠姬为队长,率领一百八十位宫女,交孙子进行军事操练,观测孙子带兵的能力。操练中,众宫女屡屡笑场,孙子即执行军法,不顾阖闾的说情,斩二队长以徇,使操演达到了严格执行命令,虽赴水火亦毫不犹豫的目标。阖闾以孙子为将,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孙子在吴国三十年,率军西破强盛的楚国,南拒彪悍的越国,连年征战,皆能克敌制胜。同时吴国能够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虽然不到六千字,却涉及了战争在发起、进行、演变中的各个方面,既高屋建瓴地分析战略全局,又具体考察各种关键性的战术细节,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西汉竹简,共300多枚,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写本,既揭示了《孙子兵法》的早期面貌,又充分证实了《孙子兵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中国古文献史上的一大盛事。
《孙子兵法》虽然产生于两千四百年前,产生于人以血肉相搏的冷兵器时代,但是将军事辩证法运用到极致,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语种版本,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瑰宝。
1.《孙子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零译注,中华书局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中最著名的作品,《孙子译注》就是对该书作的注释和翻译,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李零先生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下过很深的功夫,先是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吴孙子发微》,后来又在北大出版社出过《孙子古本研究》,再后来又完成了《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和《兵以诈立:我读孙子》,研究日益深入。《孙子译注》体现了作者对《孙子》一书的深刻认识,所以书中所作注释能够做到准确详明,译文通俗流畅,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该书既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也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完全称得上是厚积薄发之作。它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学术含量很高,时有精辟之见。
2.《孙子兵法译注》(国学经典译注丛书),郭化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子兵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体现并长期影响了中国人的战争观、和平观。历来注解《孙子》者众多,其中以魏武帝曹操所作注解最为著名。
郭化若先生是著名军事家,长期研究《孙子兵法》等军事理论典籍,他所撰的译注,能够真正抓住《孙子兵法》的精髓,而不作错误的引申。郭化若先生不但为《孙子》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书在郭化若注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曹操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有助于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该书适合一般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尤其是军事爱好者。
3.《孙子兵法新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注,中华书局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相传为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所著。书中所阐发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是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其中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与原始辩证法思想。该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早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流传。军事科学院注释小组的这个注本,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逐篇进行注释,每篇篇题之下均有简明内容提要,每段均有称为“大意”的译文,每篇之后有“简评”对各篇内容有重点地进行简要评述,书后还附录了相关的出土资料等供读者参考。该书是一部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的较好读本。
4.《孙子兵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黄朴民解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黄朴民教授解读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著作,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总体上正确把握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其二,内文各篇逻辑严密、文从字顺,尤其是导读部分既全面准确,又富有新意,巧妙地嵌套了孙子生平和《兵法》成书经过,不落俗套;其三,点评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军事学术体系和古今军队用语的娴熟运用,十分内行。这本书为当代《孙子兵法》研究提供了重要文本,也为普通读者研究、阅读《孙子兵法》提供了经典版本。总体而言,这部著作是一部质量上乘又便于普及的经典读本。该书适合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素养的大众阅读,也适合中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读物。
来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