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古代书法作品,就算是临摹本,也被炒上天价,可说是一字千金。
根据拍卖记录,最贵的五幅作品分别是黄庭坚《砥柱铭》4.37亿、王羲之草书《平安帖》3.08亿元、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1.28亿元、曾巩《局事帖》 1.08亿元、朱熹等《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1.008亿元。
不论这些拍品是真是假,古代大书家的传世书法作品一直都有价有市,因为始终古代大书家之传世作品非常稀缺,一字难求,作品不断被炒高,是市场的正常现象。
书法作品有价有市,当然就会有很多赝品充斥拍卖场。远的不说,近代大书家何绍基的伪作,我曾经在一间中国大陆的龙头拍卖行的一个拍卖会的五件拍品之中,看到四件,伪作的比例令人震惊。至于其他二、三线拍卖行、网上拍卖的伪作,更是多不胜数。
大书法家的作品有价有市不用多说,连慈禧太后另有代笔之人的书法作品也卖得好价钱,真是令人费解。字是不足观的馆阁体,人是令满清王朝衰败的老太婆,买家欣赏的是什么?如说沾染一点皇家气象,作品可不是出自慈禧太后之手。
清朝非常注重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皇帝大都能文能书,比起明朝的皇帝,在个人文化艺术修养方面,优胜得多。就算是至不济的同治,也有一点点墨迹传世。
顺康雍乾的书法,散见于紫禁城各处。例如太和殿《建极绥猷》匾额、中和殿《允执厥中》匾额、保和殿《皇建有极》匾额均为乾隆所书;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由顺治书写,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在所悬挂的应当是那个时候的摹拓本。文泰殿的《无为》匾额为康熙所题,而养心殿的《中正仁和》匾额由雍正所书。
既然清朝皇帝的书法在紫禁城随处可见,这就容易被人观摩、摹仿,因此仿真度极高的皇帝书法作品便大量在市场上出现,因为能写出顺康雍乾馆阁体书法的人多不胜数,再加上皇家书法有价有市,奸商、造假者不可能不动心的。
2011年,一幅康熙所书《清慎勤》匾额,在北京保利秋拍卖了1495万元人民币。
广州某拍卖会拍卖两幅皇帝所书匾额,一幅是康熙所书的《鶵凤先声》,估值800,000-1,200,000元人民币;另一幅是乾隆的《名阀令器》,估值3,800,000-5,800,000元人民币。两幅拍品的年代,拍卖行标出「暂无」!
一间艺术媒体为这两幅拍品引经据典、大吹特吹,指出「近二十年文物巿场所流通的御笔真迹,大多数最早都出自北京文物商店的。而北京文物商店的藏品则大多数源于文革查抄,或国有文博机构的调拨。华艺国际秋拍上呈现的两件御笔书法,便就是来至于北京文物商店的旧藏,至今我们仍然能够在两幅画作上找到北京文物商店的原始标签,成为了它们来源有序的最好证明了」云云。呵呵。
收钱替拍卖行写软文的不懂行艺术媒体的说话,我从来等闲视之。首先,就算两幅匾额同样源自北京文物商店,并不足以证明它们是真迹。北京文物商店从不卖假东西?第二,我只听过「来源清晰,传承有序」。艺术媒体说是「来源有序」是耍小聪明,暗示两幅匾额「来源清晰,传承有序」?
根据艺术媒体报导,康熙所书的《鶵凤先声》,当年北京文物商店标价一元,就算是几十年前,也便宜得交关。
两幅拍品同样没有「康熙御笔」或「乾隆御笔」四个字,只在匾额中上位置钤一方章「康熙御笔之宝」和「乾隆御笔之宝」,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匾额的体制不符。
讲到传承,两幅拍品同样付之阙如,即是说自从北京文物商店卖出这两幅拍品之后,几十年来的收藏家全不见经传,两幅拍品亦不见著录,好像是横空走出来的。有兴趣竞拍的藏友,谨慎为妙,切勿以为是大漏。
来源:经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