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书报刊珍品

《三国志》及其四种优秀整理版本

推荐


 
       西晋初年陈寿撰《三国志》,以记录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为主题,是中国最早的正史“四史”之一。南朝宋裴松之作注,更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三国时期是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毛泽东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伦理学原理〉批注》)。三国史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得到普及。有人说,这是因为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用。其实,读苏轼《东坡志林》可以得知,早在北宋时已经有人用通俗方式在民间广为讲述曹操、刘备的故事。而诸葛亮、关羽成为民间崇拜,更可以说明三国史事深入人心。这样的文化影响,本源来自《三国志》这部史书。《三国志》描绘了多彩的文化风景,勾画了形象的人物素描,讲述了生动的历史故事。阅读《三国志》,可以了解历史的演变,领略史学的精彩,也有益于理解中国智慧,认识中国国情。

 

\ 
 

       1.《三国志》(点校本二十四史),[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

       《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记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位列“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正文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叙述公允;裴松之注内容丰富,引经据典,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合而观之,《三国志》及裴注是了解三国历史的必读书,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最直接的史料。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是点校本“二十四史”系列的一种,由文献学家陈乃乾整理,以百衲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活字本及江南书局刻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并吸收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编校质量精良。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面世以来,已通行海内外六十年,是学术界最经常研究和引用的版本,也是文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基本历史书。

 

\

       2.《三国志》(中华国学文库),[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凡65卷,分魏、蜀、吴三书,记载三国分立时期的史事,是了解三国时代历史的必读书。《三国志》正文叙事简洁,不虚美隐恶,注文则大量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正文进行补充。裴注引用的很多古籍后来都失传了,因此裴注所引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点校本《三国志》,是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三国志》整理本。考虑到大众了解三国历史的需求,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中华国学文库本《三国志》。这个版本以最通行的点校本《三国志》文本为基础,保留了裴注和专名线等点校成果,但在形式上改为简体横排,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方便广大三国历史爱好者翻阅、学习。中华国学文库本《三国志》是一个兼顾文本准确与阅读方便的版本,满足了当代普通读者的需求。

 

\

       3.《三国志选》(中国史学名著选),缪钺编注,中华书局

       著名历史学家缪钺编选的《三国志选》,目的是便于初学者了解《三国志》的基本内容、编撰体例,以及最能反映三国时期历史风貌的篇章等。该书选择了最能体现《三国志》编纂特点与记述风格的内容,如曹操、诸葛亮、孙权等这一时期最重要人物的传记,以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影响全局的重大战役,并选编了与当时学术思想、文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相关的内容。在选文之外,还进行了精要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三国志选》原是20世纪60年代为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来学习历史而设计的一套丛书中的一种,由历史学家郑天挺主编,执笔者皆为一时之选。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部很好的《三国志》入门读物。

 

\

       4.《三国志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刘琳译注,凤凰出版社

       《三国志》叙事要而不繁,文字质朴简练,是公认的“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四川大学古籍所刘琳教授长期沉潜于魏晋南北朝史与历史文献学研究,学养深厚。为了引起更多读者阅读《三国志》的兴趣,他以陈乃乾校点本《三国志》为底本,从魏、蜀、吴三书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武帝纪》《王粲传》《华佗传》《先主传》《诸葛亮传》《关羽传》《周瑜传》《陆逊传》等10篇纪、传加以译注,传主兼顾政治、军事、文学、科技等各领域,选文比较生动而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全书注释简洁,翻译力求贴近原文,题解注重从宏观的角度点评传主的是非成败。全书经巴蜀书社原社长、总编辑黄葵先生审阅,是广大文史爱好者了解三国历史的首选读物。

 

来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