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书报刊珍品
 

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史记》

       《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臣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奠定了中国古代正史的写作模式,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综合的历史叙事,反映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

\

\


       《史记》的创作时间正值西汉武帝积极有为地开创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汉武帝致力于将边疆各族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序列之内,因而有了张骞通西域,连接西北地区;有了唐蒙出夜郎,控制西南地区;使秽貊族、卫氏朝鲜归附,掌控东北地区的种种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基础,实现了广袤国土与众多人群的抟合,也使得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西汉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以及儒家提倡的家国一体、和合大同观念造就了《史记》这一中国古代经典的史学著作。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充分体现了“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不仅记述“华夏”的历史,还追述了少数民族的起源发展,关注到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史。其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五篇单独成传,更有众多人物事件记载在其他篇章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中,以空间与血缘的联系构架了“夷夏同源”的观念,他将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视为同一先祖的后裔,同时挖掘各少数民族形成过程中来自华夏的影响:如《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请求尧“流放四凶以变四夷”;《匈奴列传》中记载北方的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中记载东南的越人“其先禹之苗裔”;《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西南百越民族的政权由华夏族人庄蹻建立;《朝鲜列传》中记载朝鲜的先王是“故燕人也”。《史记》将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通过历史上诸多血缘的羁绊消除空间的阻隔,加深了各民族的联系,将散落在四夷的华夏儿女重新汇集写入史册。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中国”观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在他看来,三代的“中国”包括夏、商、周控制的中原地区及当地各族;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则扩展至包括此前被认为蛮夷的秦、楚在内的更大疆域与族群;而秦汉时期的“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用“中国”单独指称华夏和汉族。“中国”在空间、族群、文化方面不断扩大其概念,司马迁对中国多民族凝聚为“中国”这一过程作出了恰当的历史总结。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史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且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书写的辉煌历史,启发我们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聚为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现藏有多个版本的《史记》。如明万历十年(1582年)刻本,共24册,每页10行21字,小字双行等,白口,双顺黑,四周双边,版框高21.9cm,宽15cm。版心下镌刻工。再如明崇祯元年(1628年)刻本,共16册,每页10行20字,小字双行等,白口,单黑,左右双边,版框高21.3cm,宽14.5cm,眉栏镌评,行4字。钤“文德堂記”印。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