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谷《两个羊羔》
周昌谷 两个羊羔 79×39.1cm 国画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新中国美术创作中,许多画家都喜欢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尤其是藏区牧区独特的异域风情,以表现新时代各民族同胞大团结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这些作品中,周昌谷的水墨淡彩人物画《两个羊羔》无疑是最为出色的那一幅。
周昌谷(1929-1986)自号老谷,浙江乐清人。自幼喜爱诗文书画,1948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原本学习油画,对于西画中的印象派、野兽派的用色原理颇有认识,后经学院要求,改行从事水墨画的研究与教学。在一次敦煌莫高窟考察中,临摹了大量的壁画,不禁被敦煌壁画的恢弘壮阔打动,进而着迷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他对中国画笔墨技法有很深的研究,曾潜心学习八大、石涛、徐青藤、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作品,擅长将传统花鸟画法的笔墨意趣融合入人物画中,加上兼识西方现代色彩原理,他所作的人物用色浓郁,笔墨纯熟,走笔潇洒神逸,所作题材大部分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1955年他创作的中国画《两个羊羔》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在美术方面争得的第一次国际金奖。此后三十余年,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与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先生共创“浙派人物画”,建立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教学新体系。
《两个羊羔》是周昌谷在结束敦煌之行后深入藏区所作。画中藏族女孩身俯围栏,双足摩挲,满心喜悦地凝视着两只可爱的小羊羔,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淳朴和发自内心的对新生生命的爱恋,整个场景恬静、祥和而美好,藏区风情浓郁,情景交融,诗意盎然。作此画时,周昌谷只有26岁,却已体现出扎实的造型基础和较高的笔墨造诣,笔墨虽不似他后期所作人物画般潇洒,却也是从容大方,收放自如。画面整体的构建显得简练却不简单,主体人物斜倚着木杆处于画面中心偏右上部,女孩嘴里衔着一根草叶,神态放松,目光低垂落在左下角一黑一白两只小羊羔身上,小羊与女孩相呼应正好占据画面的对角线,定出了画面构成的主体走势。但若只是这样,这张画不免显得层次单调且向右倾倒,为了平衡这种不稳定,画家在左上角用一根栅栏木条引导观众视觉,将空间延伸向后,简单的一笔就形成了画面中景。而后又用概括的笔触,点画出远处的羊群和栅栏,将视觉纵深进一步带向远方,这样一来画面中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动势的“S”形。
整幅画以水墨为主,着染淡彩,线条勾勒形体。画面上紧下松,对比呼应,变化丰富,整体统一。人物上半身以线性为主,浅勾衣纹,人物面部和手足以工笔手法勾勒,造型准确严谨;下半身的裙子则以浓墨韵染,一气呵成,与上身白衣形成松紧对比。此外还有人与羊羔产生的黑白、大小、动静对比;栏杆的细长与人物的宽松形态的对比;下半部分大面积留白和上半部分充分刻画的对比;以及远近高低、主宾层次、虚实疏密、黑白色墨、枯湿浓淡等多重对比呼应,对比虽多却依然简洁单纯,使观众感觉整张作品简洁明豁,又不失丰富生动,恰到好处。右下提款:“两个羊羔一九五四年昌谷画甘南藏区一小景”,行笔秀气,古雅俊逸。
整张作品意境开阔,大气稳重,简单的几个物象就把甘南藏区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出来,同时又透出几分闲逸悠然来,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作者一定是发自内心地喜爱他的所见,才能创作出如此动人的画面。20世纪50年代初,站在传统与现代交界点上的中国画家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运用传统技法形式反映生活,反映现代人物,如何融合中西,成为摆在中国人物画面前的难题。周昌谷以自己所学的国画基础、素描功底,结合壁画临摹所感创造出一种承载传统笔墨线条、融合壁画敷色又依托素描准确造型结构的新中国水墨画,很好地满足了绘画反映社会现实的时代要求,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也依然有所启发。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