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连环画

 

 

《荷亭销夏图》

 
 

\

 
南宋 佚名 荷亭销夏图 24.5×25.4cm 绢本 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山东汉子辛弃疾,在经历了大半国土沦陷的悲慨之后,试着努力舒展眉头,把目光投向南方大地上的山光水色。这不是逃避与怯懦,紧绷的弓弦也需要及时的松弛。何况,这山光水色确实会让人放松心情。这其中的矛盾与和谐,除了体现在南宋士人的诗词中,也体现在了画家的笔下。

  我们来看《荷亭销夏图》。近景苍岩上二松盘根挺立,枝叶簇茂成荫,坡石状如伏虎,用笔有李唐挺健之风。画者约生活在南宋中期。南宋一百多年,军力虽弱,但画风不软,山水画完全出自李唐一系,水墨刚劲,这既源于李唐个人的性格、阅历与造诣(李唐是从金军手中逃脱的宫廷画家,曾画《晋文公复国图》激励高宗复国),也与山河危局所激发的民众血气有关。

  而在画面主体所要表现的又是休闲情景。和议之后,南宋王朝逐渐脱离战争状态,经济日益繁荣,经过高宗孝宗两朝,人口由1984万增长到了2850万。人像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气候就会生长、繁殖、生生不息。有钱有闲阶级兴土木、建园林,笃定着对未来乐观的预期。画中,倚岩建阁,长廊临水,水中有亭,亭子是攒尖重檐顶,方正且颇有气势,可以管窥建筑规模之宏大,大约是皇家宫苑。画面将大部分建筑藏了起来,也给了亭中人直面自然的宽广视野。亭,这种四面无遮挡的建筑,每个面里都有景。颐和园有个亭子叫“画中游”。人在其中,仿佛置身画卷。晨雾暮霭,春风秋月,光阴在流动,画中景致也在变幻。亭的四周植荷,荷叶以墨点点出,密密层层,生机勃勃,构成眼前所有风光的烂漫前景。

  此亭台不是滕王阁、岳阳楼这类临着千顷汪洋的公共建筑,它更私人,因此画中人这一觉也睡得分外踏实。他卧在榻上,胸中无事,索性摊开肚皮,感受着荷风的抚触。六朝时期的画家宗炳,当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他就在宅中弹琴作画,把山水画贴在墙上,或者干脆直接画在墙上,躺在那里就可以遍览天下美景,称“卧游”,还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而画中人在亭中卧游,山光水色,应接不暇。他的瑶琴与掌扇,也在湖面长堤上,由童仆送至。亭,停集之所。或许在山光西落、林月东上后,一场雅集会在这里发生。

  整幅画几乎呈对角线构图。从左至右,地势由高及低,远近山势、树石都向右下角倾斜,而右下角长堤上的两个鲜衣小童,就势向左漫步,一下把画面平衡了,可谓四两拨千斤。长堤被土坡分隔、遮挡,坡上有垂柳、茂草与怪石,画面因此少了一份直白,多了一份含蓄。坡石这头,溪水自前景向桥下泠泠流泻。另一童仆抱琴过桥,让你期待着,琴声不久也会在崖壁、树梢、亭梁上泠泠回环,会在画面右方旷远的天空与湖面上缥缈。

  源自乱世的刚劲水墨,与太平日子里消夏的盈盈荷风并行不悖地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有治愈一切的力量,但过往的经历也会深深铭在文化基因里,于不经意间展露。
 

来源:美术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